记不清是高中末还是大学初,我读到了路遥的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
自始知路遥,知道了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为他赢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015年播出的同名电视剧更是掀起一浪热潮。
路遥也生于1949年,与村上同岁。但他因肝癌,生命止于43岁。
《早晨从中午开始》,诗意的题目,但非诗意的内容。
在《早》文中,路遥述说了《平凡的世界》的写作缘起、写作过程及自己的文学观点。
《人生》获奖并拍成电影后,路遥在文坛声名鹊起,为世人所关注。但路遥并不满足于此,强烈渴望要完成一部大作品,并焦灼地要在40岁前完成。
他将此看成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
自此,与时间赛跑,用生命作注。
《平》至1988年完稿,实实在在写了三年。如果算上1982年开始准备,前后耗时六年啦!
大量深层次阅读。实实在在体验生活。耗时一年翻阅1975-1985十年间的《人民日报》、省级及地方党报,手指划拉起泡出血。
作品分三部,每写一部换一个地方。每个地方无不简陋无比,似乎与世隔绝。
此间的生活节奏是这样的:午饭前一个钟起床,首先接连抽三五支烟,稍事简单用餐,然后伏案写作或阅读至深夜。
饭点极不准时,极不规律。
后来,完全抱病坚持完成作品。
作家张贤亮说:路遥一生辛苦,以死相拼。
他的陕西同乡贾平凹评价: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他自己也认识到,罹患重病,是无节制地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难道伟大作家总是用人生(生命)为作品背书吗?
如果路遥也如村上一样,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对于写作者的意义而去锻炼身体。是否生命更长久?是否会写出更多的作品呢?(路遥的确是多产的作家,获奖不少。)
其实,路遥也有喜爱的体育运动,但止于观赏,未曾亲身参与。
路遥对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心醉神迷。有一年,随中国作协出访西德,他特意让对方安排观看了一场足球赛。
他认为足球是诗,是哲学,是一种人生与命运的搏击。路遥曾经这样形容,写作就像踢足球,运动员为了把一个球射进球门,常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写作也要这样,就像运动场上的足球队员似的发挥最好的竞技状态。
看一项运动的角度,路遥也会拔高到生死之高度。这似乎是宿命。
前几天,从一篇微信文章中,方知作家毕飞宇十分爱踢足球。他套用过一句泛滥成灾的话--“中国作家里踢足球最好的”。
他对足球与写作关系的理解可不同于路遥:每使用一个词语,就是你在足球场上传出的一脚球。如果你传球精准,就能节省队员接球的体力。而在写作上,传球不准,叫作"词不达意"。
毕飞宇还热衷健身。正是因为健身,他才有机会接触了盲人按摩,所以长篇小说《推拿》呱呱坠地。并凭此小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运动,壮实了身体,延长了生命,也丰富了作家的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