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送到我手机上的时间是2016年3月2日中午12:13分。在当天阅读量就已经超过10W+,截至到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去看了下数据,有1864个赞,459人赞赏。
文章有4600多字,认真读完大概要花费10-15分钟的时间在轻阅读占主导地位的微信中,能够获得如此令人侧目的数据,足以反映出作者的功力。
作者的其他文章,依旧受到大家的喜爱。基本上他推送的每一篇文章(主要的)都能在我朋友圈里找到(其他朋友的分享与转发)。
好了,废话不多说。下面就一点一点的按照文章的顺序来分析学习。
首先看标题,标题决定了读者会不会点开文章。“哪些知识会让你变蠢?”直接就戳中了大家的要害。
在当前的社会中,想学得更多的知识是大家及其渴望的。但是明显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缺乏耐心。我本人就是这样的。
常常都会感觉到自己学习了很久,但是怎么没长进啊?是不是劲儿用错方向了?
因此看到这个标题,大家基本上都会进来看一看。
怎么起标题,建议向标题党学习。
其次看开头,开头直接决定了大家愿不愿意读下去。一个差的开头很容易打消别人的阅读欲望,无疑雾满拦江的开头是极为精彩的。从开头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让我们学习:
第一,要学会用故事来为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丰满。
作者开篇以身边朋友的故事为引子,来切入话题。然后借着例子去延伸,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故事,要学会用细节描写。比如“儿子慢慢转过头,用看一只千年老怪物的眼神“、“父亲悲愤的走到墙角,以头抵墙生闷气”等等,细节可以更好的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更有吸引力、说服力;能够更加切合自己的主题;也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第二,故事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就开头作者引入话题的故事,明显是没有太多的说服力。接下来作者有找了一个故事。是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跟别人讲的普朗克的例子。从转述中都能看出这个例子的重量级了吧?
根据这个故事,得出一些道理。即“一个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能力:第一,能够清晰认知自己掌握了多少真正的知识。第二,能够辨识那些貌似知识者的表演家。”
第三,同一个话题上的故事,要相互呼应。
然后,从第二个重量级的故事中得出的道理中回到第一个故事中。形成一个相互印证的逻辑,进而自然而然的发展出自己的观点。
“网络时代,知识点可以随意抓取,只要在网络上一搜,各种资讯各种知识海量,屏幕一关,你的大脑好象依然如旧——网络是聪明人的工具,却让一些人变得更蠢。”
“显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并没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到这里,我认为作者就已经把文章的开头圆满完成了。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复提到的“讲故事”。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怎样才能讲好故事呢?
我认为讲好故事的前提是自己要有积累。积累有两个途径:
第一就是读书。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通过读书积累才能更好写作的道理。而对于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读书则要有所偏重,读小说、历史、名人传记的帮助会更大一些。同时,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总结,把读到的故事分门别类,才能像作者一样信手拈来。
第二就是观察生活。身边的人与事都能成为故事的素材,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也要认真思考,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出发,去理解身边的发生的种种“故事”,然后转化成我们素材库中的一份子。
自己用一个笔记本(电子版最好)去记录一下自己看到遇到的故事,定期(每周或每月)进行总结整理。
再次看深入的论证。标题起好了,然后开头也进行的不错,作为一篇有深度的文章需要有完善的论证支撑。不然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境地。
作者的论证手法是可以学习的,利用牛人来提出核心概念。一定要注意,一个论证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有核心概念,这就相当于给自己的论证立一个靶子,然后就可以集中自己的知识火力往靶子上打。
作者就接借助大哲学家罗素的好朋友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来提出了文章论证的核心概念“惰性知识”,然后有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有效知识”。
然后分别将概念进行定义,惰性知识是指“那些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听起来高大上但没什么实际用途,无法在现实中应用的、缺少活力的知识。”并将这个概念与前文中网络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连贯性。有效知识是指“能够用以指导人的实践,能够在你大脑中自如运行,有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的知识。”并指出有效知识才是大家追求的目标。
其实,论证到现在,概念给立了起来,也完成了与标题的回应。但是到这结束就丧失了文章的完整性,因为这个时候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有效知识”的概念。一个概念的论证要有操作化的过程,对惰性知识概念的操作化从一开始就进行了,比如之前的故事等等。因此,对有效知识也要进行深入的操作化方面的论证。
毫无疑问,作者是非常有功力的,把有效知识的概念操作化为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七个步骤。
最后看结尾。按照一般性的逻辑,结尾肯定是总结性的语言。对上文的得出的观点进行深化。在本文中作者的结尾更加让人兴奋,毕竟进一步给出了如何把惰性知识拓展开来的可行性建议。
在建议之后,也就是结尾的结尾,作者对本文的中的观点进一步升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共情。“互联网必将淘汰那些低端运用者,淘汰那些只会搜索知识点的人。除非你学会运用网络构建体系,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从而引发读者的强烈情感,我理解为最后给读者打了一针鸡血,而不是灌了一口鸡汤。
从对本文的分析来看,对一篇深度好文的逻辑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个人觉得,逻辑是有迹可循的,多研究别人怎么写,就能归纳出很多套路,也就是文章的骨架,至于怎样把骨架搭好则需要掌控全局的能力。
然后就是怎样把骨架给变得丰满,使文章变得有血有肉,需要作者有足够的高质量的输出。比如雾满拦江的在文中的讲故事、引名人等等都是输出。
最后,就是要让文章有可读性。这个就需要作者用比较平白的笔触表达深刻的道理。讲故事是很好的方式。
总之,我看完这个文章最迫切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讲故事能力。
望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