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贵这个名字,我最初是从蒋军晶老师的书《让学生学会阅读》里知道的——李玉贵老师为这本书作的序。读那篇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把李玉贵老师想象成了一个年逾半百、身材高大的男老师。直到11月的一天,我终于得见其人,才知道李老师是一个个子小巧、温和谦逊的女老师。
那天,李老师给我们上的是绘本阅读课《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这是一本无字绘本,画家约克•米勒通过七幅无字图片,从同一个视角,记录了一个乡村从1953年到1972年之间二十年的变化,带给读者思考:乡村是怎样不见的?
画家画得很巧妙,李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们的引导也很巧妙。
首先,李老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我理解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上有四个短语:“什么是比较可靠的判准”、“观察、记录、归纳、解读资料”、“转换立场阅读”、“思考阅读和自己的关系”,这四个短语用一个箭头提示了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我们制定的目标迥然不同,让我感觉既具体又有深度。
接下来,李老师就根据这几个目标,带领着孩子们一幅一幅地观察图片上的场景,引导孩子们慢慢地、细细地比较、发现,激发孩子们思考。
李老师先出示了一张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发现图片上有哪些是自己的生活里也有的,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便利。接着,李老师出示了另一张图片,引导孩子们比较两张图片的异同,思考两张图片的先后顺序,并说说为什么,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单从一张图片里得到的信息不是完整的、全面的、准确的,同时感受到了画家通过两幅不同的场景要表达的意思——这里发生了变化。
有了这样的感受以后,李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发放了刚才的两张图片,又分两次发放了另外四张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图片内容,感知图片要述说的故事。当孩子们通过观察、对比基本上解读了图片内容以后,李老师要求孩子们为已经发放的六张图片排序,从而倒推乡村原来的面貌,感受乡村变化的渐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出示绘本的封面,引导学生理解封面上突出的铁轨的含义。
这时,李老师再带着孩子们回到读的第一幅图,回顾乡村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然后以“这是从谁的角度看的?”这一个问题带出另一个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激发学生转换观察的视角、感受的视角,引出另一个问题:“有什么是连续五张或五张以上的图片都出现的?”在孩子们找到了房子、绿地、屋前的路、山坡、水池等事物以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了一只小白猫,并发现了最后一幅图中的小白猫与前六幅图中的小白猫的不同,这时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凝重:因为最后一幅图中的小白猫被汽车轧死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李老师让孩子们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这只小白猫,以小白猫的视角重新认识乡村的变化,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起来,我知道,他们不仅明白了乡村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懂得了阅读中要不时转换立场,才能让阅读变得丰富而深刻。
整堂课,李老师语速平缓,声音轻柔,就像涓涓流淌的溪水一般,渗入我们的心田,让人感觉熨帖、舒服。看似平淡无奇,信手拈来,实则精心设计,落实无痕。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把课前的四个目标分解,慢慢地渗透在了一步步的阅读中。我沉醉其间,竟忘了记笔记。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不知不觉主持人已经摇响了下课的铃声。孩子们似乎意犹未尽,久久不愿走下台,直到台下的老师们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才提起笔,却只记下了这么五个词:“关注”、“尊重”、“聆听”、“鼓励”和“规则”,那是我听课以后最强烈的感受。我的耳畔回响的却是李老师那甜美的台湾腔:“看图很难吧?不要以为它很容易哦!”“谁还有更仔细的观察?”“第一遍读不懂没有关系,再读一遍,转换视角,看看有没有不一样”“老师不要你们举手,老师要看到你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