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困境:主要是家长素养低,表现为品行不高、观念不正、知识不足、能力不够。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为理念,家庭教育中的家长是关键因素,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应该走出困境,积极作为:努力涵养优良的个人品行、重构全新的教育观念、学习全面的教育知识、锻造高超的教育能力。家长只有努力提升素养,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质量保障。
关键词: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 困境 家长作为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源自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发展,五育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即培植核心素养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首位的。在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城市的学生,在家的时间非常充裕,包括平时上学的每天晚上、周末和寒暑假,家长教育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关涉到学生五育的发展水平,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教育异化现象,在素质教育的五育内核上,表现为德育形式化、智育知识化、体育应试化、美育和劳育边缘化,面对中高考应试智慧棒,家长的教育方式也随之“火上浇油”,变得功利化、实用化,应试教育背后的代价不言自明——“高分低能”、“有才无德”,学生素质畸形发展,于己于国都是弊大于利。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不健康的教育生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甚至在评价层面动了“应试教育的奶酪”:2021年3月1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南》指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这份文件系统地从党委政府、学校、学生三方面强调了学生发展质量,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评价,摒弃了“唯智唯分唯升学”的错误教育做法,为家长实施校外素质教育破除了根本性阻力,素质教育的春天真正开始降临。然而,基于长期的传统“应试化”育人模式和惯性,家长在新的素质教育评价环境下,还存在素养、家庭教育投入上的诸多困境,家长如何走出困境,拥抱素质教育,积极作为?把握家长素养这一核心概念,从本质出发,契合国家的教育精神和方针,提升育儿理念和能力,广大家长定能加速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质的飞跃。
一 全面发展理念下家庭教育困境探析
家长教育素养是指,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必备的特殊素养,包括家长的品行、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所掌握的教育知识、以及所拥有的教育能力。家长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教育素养是制约家庭教育质量的最关键因素。[2]家长教育素养的缺失或不足,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困境:
其一,家长品行不高,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品行基础难以传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而且首先崇拜和敬仰的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良好的言行举止等道德品质具有榜样效应,学生会在家庭中受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并传承这些品质,作用在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中。但现实中,一些家长在言语上出口成“脏”、在处世中尔虞我诈、在行动中缺乏诚信、在生活中不爱卫生……家长错误的“三观”和品行,丧失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土壤,丧失了对孩子的教育威信和人格魅力,学生因此“近墨者黑”,难以“立德”,难以培“智”求“美”。
其二,家长教育观念不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层阻力。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基本观点,我国学者陈帼眉教授将家长教育观念具体划分为家长的儿童观、家长的人才观、家长的教育观等几个方面。[3]在儿童观方面,一些家长表现出“有求必应”的“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物质上极尽满足孩子,精神上自贬人格,视孩子为“小皇帝”,以孩子为中心,被孩子呼来唤去。另一些家长表现出“非打即骂”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管教简单粗暴、体罚虐待、缺乏民主平等和温度;在人才观方面,有研究表明:家长在人才观上,认为“上大学才是孩子的出路”,“品德是虚的,分数是实的,孩子学习好了比什么都重要”。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考个好高中、好大学,有份体面的工作,例如成为公务员、科学家、企业家、高级白领,家长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忽视了学生多发展的差异性,显得单一、片面,加剧了教育内卷化。有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当“工人”、当“农民”,尽管家长本人就是一位工人或农民。[4]在教育观方面,家长普遍将分数和升学视为首要任务,五育中“智育”独大,轻视乃至忽视了孩子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造成了孩子综合素质发展的畸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4 年调查发现,超八成小学生放学后有额外作业,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亲子沟通主要话题。四成学生回家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2015年的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父母会“陪孩子写作业”,情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无暇顾及。[5]近期网络流行的北大丁延庆给女儿辅导作业的吐槽语“不辅导作业父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就折射了家长教育观方面的偏见。
其三,家长教育知识不足,难以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部分家长都不是教育人士,缺少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五育知识,譬如家长不知道青少年德育的内容包括文明礼仪、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品德行为等,不知道劳动教育既包括劳技教育还包括劳动观念教育,不知道美育即包括艺术审美还包括心灵思想审美,缺少智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不一而足。家长教育知识的匮乏,使其在学生全面发展时显得爱莫能助、力不从心。
其四,家长教育能力不够,学生的全面发展难出成果。家长的教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全面的教育知识为基础,包含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和教育艺术。具体而言,包括了解子女能力、分析情境、语言表达、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能力。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缺少从品德、学业、兴趣特长、性格、人际交往方面了解子女的能力,一些家长甚至和孩子形同陌生人;家长缺乏教育机智,缺少对家庭生活情境、孩子行为情境、家庭互动情境的分析能力,无法准确选择教育情境和把握教育时机;家长不会使用准确、生动、亲切、幽默的语言与孩子交谈等。家长教育能力的“贫瘠”,往往贻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机,拉低了全面发展的成效。
二 全面发展理念下家长的主动作为
(一)修身养性,努力涵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行为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获得榜样示范学习的替代性经验,学习者的思维和行为也会受到影响。[6]言传不如身教,在教育子女中,家长的德行修养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德育上,家长希望孩子不怕挫折,就要自己先做到克服各种困难;智育上,家长希望孩子“敏而好学”,就应该自己做到热爱读书看报、学习新事物;体育上,家长希望孩子主动锻炼,就应该自己先学会晨练打球等健身运动;美育上,家长希望孩子体会贝多芬音乐之美,就应该自己先热爱贝多芬音乐;劳育上,家长希望孩子学会烹饪,就应该自己先练出几个拿手好菜。一言以蔽之,学生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家长,应该从五育的角度,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好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形成全面发展所需的道德品质和好习惯。
(二)吐故纳新,重构全新的教育观念。
在儿童观上,家长应摒弃“专制型”或“放任型”的极端化育儿观,树立民主型的儿童观,给孩子充分的民主、相对的自由、人格的平等,相信和尊重孩子,让全面发展的种子萌发在温馨的沃土中;在成才观上,其一,家长要坚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价值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其次才是“成才”。其二,家长要避免将“成才”的标准窄化为获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要树立“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观念。“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成为智育上的佼佼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让孩子幸福,幸福才是全面发展的根基;在教育观上,首先要重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而不是以智育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发展的唯一标准。其次,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即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在把握共性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挖掘孩子的个性特长,实施扬长教育。再次,要树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的观念,要抛弃“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等错误观念,孩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校合作,方向一致,才能产生合作共赢的效果。
(一)博闻强识,学习全面的教育知识。
家长要学习素质教育所需的育儿知识,有三个方面:其一,关于素质教育本身的相关知识,包括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和练习、五育并举与融合的知识等;其二,单独的五育教育知识,例如育德涉及的“三观”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育美涉及的心灵美、自然美、社会美、创造美知识,劳育所需的生活劳动技能知识等;其三,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知识,例如儿童心理学、沟通与情商、习惯教育等知识。家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学习上述教育知识:一是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条提升育儿知识的坦途,可以通过电脑、手机APP、纸质书籍、报纸等多种媒介读书;二是看育儿类的电视节目;三是参与“家长学校”举办的育儿活动以及听讲座;四是向同辈家长学习优秀的育儿案例和经验。
(二)知行合一,锻造高超的教育能力。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中,个人品行、教育观念、教育知识都是基础,家长的教育能力才是决定孩子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素养。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品行、观念、知识、技能技巧、教育艺术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积极提升:
其一,积极投入,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教育始于了解,家长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引领孩子全面发展。孩子在智育的哪些学科上存在困难?在学校的纪律卫生等德育表现如何?在家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劳动能力如何?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孩子五育的全面和谐地发展,都需要家长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要做到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家长改进现状,增加投入,即积极投入育儿时间、精力、物力,多陪伴孩子,沟通学校老师,平衡好家长自身工作和育儿“工作”。
其二,在目标管理中落实五育的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管理最早由管理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目标管理思想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人人参与、民主集中、自我控制的管理方法且被广泛应用。[7]很多时候,家长明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落实情况往往不尽人意,常常导致学生忙于智育作业,挤压了其他各育的培养时间。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缺乏五育的清晰目标、缺乏时间统筹管理,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也是一种内因自为和外因辅助的“管理”,目标管理能力是家长的一种重要教育能力。具体而言,家长可以综合学校的课外任务、孩子的素质发展项目等因素,和孩子一起制定平时晚上和周末“六个半天”的目标任务时间安排表,将作业、复习、手工制作、家务劳动、打球健身、钢琴、绘画、义工服务等五育内容统筹安排到目标管理表中,家长在孩子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发挥监督协助作用,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将孩子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让核心素养的培植有时间有空间。
其三,“三个不断”,锤炼家长教育的艺术性。家长高超的教育能力需要插上艺术性的翅膀,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有质的飞跃。这其中,总的原则是进行赏识教育。一是语言的艺术,家庭教育离不开“言传”,主要有谈心法、言语鼓励法、惩戒法。例如孩子考了99分,讲究语言艺术的家长会用鼓励法“考了99分,都快接近满分了,比上次又进步了,你真是太棒了!”,不讲艺术的家长会使用惩戒性语言“才考99分?怎么这么不争气?为什么考不到第一?你看看班里100分的都有5个了!”语言的艺术性,其实会影响孩子各育的发展速率。二是,行动的艺术,包括实践活动培育法、节日文化熏陶法等。让孩子如何亲近大自然?启发孩子学习什么?如何收纳房间物品?如何进行家风家训、传统节日教育?如何在动态突发事件中抓住教育的契机?这些都是家长要修炼的教育艺术。三是“角色”转换的艺术。例如在初中阶段,家长要同时担任教育者、学习者、合作者、示范者、评价者等五种角色。作为家长,应该具有明确的多重角色意识,学会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表现不同的角色行为,去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8]在教育艺术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的学习模仿或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需要家长用“三个不断”努力修行,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然后周而复始地在育儿实践中践行“三个不断”,迭代式地积累教育经验,生长教育智慧和能力,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 结语
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大计。学生来自于千千万万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决定了素质教育的质量,左右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知识、提高教育能力并非易事,但《评价指南》的出台,已经在强有力地改变整个传统教生态,家长面对的“唯分数唯升学”的外部压力正在逐步解除,素质教育的彻底实现指日可待,家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积极作为,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