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事情若回到项羽刚入关中时,焚阿房、杀子婴、尽的秦之宝货,那风光劲头宛如多年不得志屌丝买彩票中得五百万,一夜暴富。
你或许说,既能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话的人,且家世显赫,何以会是一屌丝呢?别看项羽外表一副万人敌的神态,实则内心却是“封妻荫子”的小农心态。在他得关中后,手下有人曾说关中险要富饶,建都于此必能得天下。
“有了钱不回老家炫耀一番,就像穿着鲜亮的外衣在夜里行走,谁也看不到,膈应的很。”
所以,项羽就尽量带着秦的宝货,带不走的就一把火烧掉,然后兴高采烈回乡炫富去了。内心却什么的人,才会急于炫耀和展示什么。可见,霸王粗壮的外表下,居然隐藏着一颗柔弱的没有安全感的心。
对项羽而言,炫富比得天下要优先。只是项羽可能没想清楚,若是能目光长远,得到的何止秦地宝货,而是把天下尽收囊中,那样功成之后再炫,岂不更美?可项羽的眼光没看这么远,这不是屌丝心态又是什么?
二
只是富贵还乡的愿景,最终却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局面。这看似是项羽的无奈之举,但其实则是项羽的自愿选择。试想之前的还乡心态,为的是想家乡父老看到自己的富贵态。而垓下之战后的项羽,身边与自己溃逃的随骑从八百多变成一百多,最终只剩二十余骑。
这跟自己当初衣锦还乡的愿望相差甚远,脸面还能搁哪儿呢。
封妻荫子的心态不光项羽有,就是其后宋代的盗匪宋江,也有这样的心态,并且还把这种心态当成毕生的价值观。不过最终也落得个跟项羽类似的悲剧下场。
封妻荫子,或者说富贵还乡,本质上说的是当事人得到了社会价值观的认可,且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被人羡慕、敬仰……
然而项羽忘记了,在一个纲常混乱的战乱时代里,社会原有的秩序和价值认可已被打破,胜王败寇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能够最大限度掌控资源,并且能改变和制定新规则的人,才算时代的宠儿。
从平定天下后的分封上,我们看不到一个想要制定新规则的霸王,他只是依据实力的强弱,把各路起义军仍旧分封诸侯。他自认为功劳最大且实力最强,却也只自封西楚霸王。这样的分封模式,实则还是延续了周时期的分封模式,依据和效仿了古礼。想那痞子刘邦,在下定决心要东渡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已不仅仅是要争夺一个“王”的封号,而是想要登基做皇帝了。
从王到皇帝,差的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一种心态意识,一种能否有改变社会既有规则的格局。
这样的野心,或者好听一点说叫胸襟,项羽没有。他空有实力,却都在错的时间用在了错的地方。
三
他错用的时间,都只顾来杀人了。有明确记载项羽大规模杀人行为的,在《史记》上有三处。
第一次是章邯被招降后,项羽认为秦卒身虽降服但心不服,“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二十万活人已是项羽军马人数的二分之一,一夜之间全部坑杀。第二次是征讨齐国田荣,原本田荣已被本地民众杀死,齐国的土地已平定,可项羽不知出于何种心态,破城后仍旧“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如此一来反倒又必反了对方。第三次是在跟刘邦相持不下的战争中,“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这还不算他在咸阳的烧杀掳掠,以及经常的烹煮降将。难怪在进军关中的人选中,他落榜,概因在同僚心目里,他就是个“诸所过无不残灭”的烧杀之辈。说他残暴,一点不为过的。
但,项羽的大规模杀人行径,实际也有他的苦衷。
在军马人数上,项羽对外号称带甲百万,实则四十余万,是刘邦人马的四倍。即使每次征战所带人马不等,但军队庞大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项羽此前是常胜之将,败绩几乎没有,每次征战后,都能俘获降卒无数。那都是一个个大活人,每天睁开眼就是要吃饭的。若招降他们,怕徒增变故;放归,又担心他们重新集结与自己作对;在没有粮食供养的局面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永远闭嘴,不再吃饭。再者,每每攻城获得一地,是要据为己有的,臣服于新得土地上民众的最好办法,就是杀掉他们的壮劳力,同时迁徙本土百姓到新得土地上生活。
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就是类似的观点。费孝通看来,古代社会动辄“坑卒几万人”,就是为得争夺土地资源,因为农业社会里,土地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命脉和至宝。有了土地,也就获得了一切。
然而过犹不及,项羽的实力,都用在了争夺土地后的杀伐上。于是刘邦正好借以行事,每得一地,通常秋毫无犯,若是本地守军据降,刘邦甚至直接命其仍驻守其处。比如曾被招降的魏豹即是一例,可这人反复无常,一会儿降汉一会儿又降楚,最终被汉将杀死。不过刘邦与项羽相反的做法,使其不但俘获了人和土地,更得到了人心。
因此,项羽有人,刘邦有人心。人能被杀死,人心在人死后却能长存流传。
项羽杀降卒,也还因其衣锦还乡的屌丝心态这一面。他的心态一直是地域性的,在虏获财富后,要把好东西带走,而不是留下来发展本地。于是,项羽的军队就成了收割机,只为短期收获;刘邦却更像播种机,想着更长远的生长。
四
最终,近乎单人独骑的项羽,在阴陵迷失道路。霸王无奈求助一田间劳作的老头,老头指给他左边的道路,不成想那是一片泥洼沼泽之地。
坑杀了几十万人的西楚霸王,绝不曾想到这时会被一老头“坑”吧?
老头故意还是无意,都能说得通。若是故意,那是项羽坑杀掳掠后失了天下民心的明证;若为无意,那只能说是项羽和老农产生了方位认知上的误会,以致老头把错误的道路指给了项羽。无论是哪个,都是致命的。
老头认识项羽吗?或许不认识吧,但是楚汉之争加上之前的反秦之战,已持续太久,项羽的军队在这里反复争夺进行,人们即使不认识项羽本人,但其军队的服饰还能识的。所以老头即使不知道这支溃逃的骑兵队伍里有项羽,也能隐约猜到簇拥在中间的威武战将是个大人物。而项羽的队伍杀掠尽人皆知,因此……
在不过乌江的项羽内心深处,他实则清楚江东父老不一定认可他的回归。杀伐甚重的人,即使真的衣锦而还,得到也是战战兢兢的服从。所以不过乌江无颜面对父老的项羽,或许只是一厢情愿。他若当时脑子一热过了江,迎接他的,不一定是鲜花,有可能是刀剑。
五
因此,自刎是项羽最好也最悲壮的结局。英雄人物,就该善始善终。
有人把项羽归结到真性情和大丈夫的一类里,反过来把刘邦常称以痞子或流氓。这实则是在和平时期里,不明战争状态残酷的一厢情愿幻想。
项羽和刘邦,都是破坏社会即有规则的英雄人物。相比于项羽的杀伐,刘邦三次推亲生子女下车的行径,更为现代人不齿。处于和平时期的现代人,不能理解那种肆意破坏社会规则的方式,然而在堕入丛林法则的战争状态下,什么样的非常又是不能使用的呢?更何况,项羽的杀伐和掳掠,都是在自己握有绝对实力,且把对方解除了武装的状态下进行的;刘邦多次的流氓无赖举动,却都是在情势危急下不得已而为之。
项羽本来具备扭转乾坤再造社会规则的实力,然而他却一再采取丛林的野蛮法则,这么做,只能离规则社会渐行渐远。一个在持续破坏,一个在破败状态下思谋着重建,谁最终收获人心,不言自明。
一个真性情的魔鬼和一个虚伪的人,我更愿意与后者为伍。
项羽,你的自刎之剑要是不快,我来帮你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