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达芬奇致敬”主题课程学习已近半,老师们在设计课程之初,确立了这一主题的领域目标。让孩子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天赋,探寻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勇敢而自信的表达自己;学会“倾听”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求;与他人交流时恰当得体的表达情感,清楚生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想象力,学会从生活中无意识的认知转化为艺术的、创造性的表达;用不同的视角和形式,提升表达的独特性;用各种新材料与技术,拓展表达的丰富性;发展理性思维,增强表达的逻辑性。充分感受与体验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类文化遗产中凝聚着的信仰、价值观带来的创造之美,从中了解表达的多样性;用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接纳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传承中国文化,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打开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和生活情趣。
“名画仿拍”正是这一主题下的一项趣味活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蒙娜丽莎》《梵高自画像》《达·芬奇画像》……甚至著名的《最后的晚餐》都被模仿得惟妙惟肖、逗趣十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坛巨匠弗美尔(也译维米尔)的代表作。这一幅小小的油画,比八开纸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干得开裂。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画,却使得许多文人墨客、游人看客在画前欲走不能。这是一种怎样的魔力?
少女侧身回首的一刹那,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那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眼神,那富含深意、捉摸不透的微笑……这幅画问世三百多年来,衍生出太多猜测和幻想,唯《蒙娜丽莎》可与之媲美。
全黑的背景中,少女却仿佛发着光。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个千古之谜。
同很多艺术大师的命运相似,弗美尔生前郁郁不得志,他的画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生活穷困潦倒,离世时才43岁,传世之作也就三四十幅。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弗美尔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应有的地位。
后来,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创作了一本同名小说。导演彼得·韦伯看过这本根据名画改编的书后,又将其改编为爱情电影,广获好评。
达·芬奇逝世500多年。忆你,以何?以全身心的膜拜。"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人类史上难得一见的全才,一生"开挂"。家喻户晓的《蒙娜丽莎》,不过是你施展创造力的冰山一角。忆你,以何?以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500多年来你的盛名一次次被唤起,我们却依旧未读懂你。一并自勉:如果有人曾站在智慧的顶端,那么我们能做到的——也绝对不止今天这样。
达·芬奇的全名是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da Vinci是指他的出生地佛罗伦萨西北约50公里的芬奇小镇。di ser Piero是指他是绅士皮尔诺的儿子。Leonardo(列奥纳多)才是他的名字。
在人类文明史上,达·芬奇是屈指可数真正代表自己时代高度、并且长久照耀未来的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蒙娜丽莎》是举世公认的达·芬奇最伟大的作品,同时也是无可争议的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肖像画。在卢浮宫十数万件收藏品中,只有这幅中小尺寸的藏品被安置在镶嵌防弹玻璃的壁龛中展出。
她上半身近于笔直地端坐着,身后的背景是隔着阳台护栏、由近及远的山水风景。丽莎的坐姿构成了一个清晰、稳定的金字塔造型,并且占据了画面的主要空间。与在透视中退缩向背景深处而渐入暗淡虚渺的山水相反,丽莎在画面的身姿呈现出一种纪念碑式的挺拔感——这是人类绘画史上,首次在自然大背景上展示一个人真实独立的存在。
丽莎的姿态和形象,是欧洲肖像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在15世纪后期,意大利流行的肖像画是严格侧面的,像主眼睛也是侧面的,面无表情地看向面对的画框。丽莎不仅以四分之三的侧面凝视着观众,而且以意味幽妙的微笑与观众交流。在达·芬奇描绘丽莎之前,意大利女性的微笑只存在于诗歌中。
通过《蒙娜丽莎》,达·芬奇的画笔把女性微笑无限微妙的意蕴和魅力呈现在画板上。无疑,在画中丽莎全部的真实和生动中,她那双秀美的眼睛在对观众的凝视中,漫溢出意味无穷的神韵,在达·芬奇天才画笔的诠释下,它们展现的是人性的深厚情愫和意趣。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其神秘就在于达·芬奇以一个人物的生动性揭示出人性内涵的无限性。"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影画。"在人类艺术千百年的诗画之争中,达·芬奇最深刻地理解了两者的冲突,也最深刻地推进了两者的互生。
从1503年开始创作此画,直到1517年,达·芬奇仍在他客居的城堡中修改《蒙娜丽莎》,1519年他逝世时,这幅"未完成"的画作仍然在他身边。在达·芬奇的艺术理想之中,《蒙娜丽莎》必然是没有完成的,因为它是不可完成的。
课程活动立足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整个思维过程中,自主探索学习,用善于发现的心,去观察艺术、观察生活。孩子们在家利用一些现成材料、服装、配饰模仿世界名画中的人物,并拍下大片。通过让孩子观察名画、模仿名画,从而感受布景、布光、拍摄等技巧。大家也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一些布头、口袋等,尽可能模仿还原世界名画中的细节,拍摄成片。
作业不但吸引了娃儿们,家长也十分感兴趣,于是,有了下面的作品!
艺术,在做作业中得以体悟。就让我们在感悟美的过程中,热爱美、践行美、创造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