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微信,同学群便慢慢大行其道。这几年,我先后依次被拉入了中专同学群、高中同学群、初中同学群。
但我很不喜欢待在这些群里,往往被拉入不久,就悄悄退出了。
我两次被加入中专同学群,实在不想每天面对同学们的闲聊,又不想委曲求全地在里面敷衍,所以,两次退出了中专同学群。
高中同学群,我也是二进二出。第一次退出后,又被一个闺蜜拉了进去。因为这个群是另一个闺蜜建的,第二个拉我进来的闺蜜劝我还是留在里面,所以,现在就保留了这唯一一个同学群。不过也屏蔽了群信息,很少看同学们的聊天内容。
后来,还被拉入高中同级校友在省城工作的校友群、小部分同学群等,都因为对聊天不感兴趣,退了出来。
前几天,我又第二次被加入了初中同学群。进群之后,看到有的同学很激动,在群里问谁谁谁、谁谁谁联系上了吗,大有“一个都不能少”的激情。我浮光掠影地观察了两天初中群,所聊内容更是淡而无味,停留在极表面的日常琐碎。
有几个同学加了我个人微信。其中一位女同学,初中和我一个宿舍的。她说有了我的信息后,激动地都掉眼泪了,几乎失眠。我记得她,但却没有她那样的激动。我不爱闲聊,没有表现出如她所想要的激动、欣喜、热情。她非常地失望,先是揶揄,骂我没良心,难为她那么激动、那么多年想着我,我却忘了她,对她不热情。我没有积极回复她,她生气又失望,最后讽刺我说:我早应该有自知之明,知道我们之间已是天地之别,再见。
我心里有些遗憾,怔忡,但对此却又无奈。我看到这个同学的心理状态与模式。当我想向她解释的时候,她已经删掉了我。
另一个加我的是位男同学,他加我之后第一句话问我,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对他的名字生疏没有印象,便老实说不记得了。他说,我是你初中暗恋的对象。一句话让我尴尬、害羞,又有点恼怒。好像在豪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人当众揭穿了隐私。我努力回想了一阵,约略忆起了他的轮廓。我在微信里打了个哈哈,借以掩饰尴尬心情;心里却已经落败,高下立分,灰溜溜地在心里鄙视:哼!你算老几!老娘初中暗恋过好几个呢!
这个男生,毕业时好像连高中都没考上,回到了他们镇里。现在还在镇里。
第二次被拉入初中群,我也只待了两天,观察了一下,就悄无声息地退了。
这次初中同学群之后,我觉得原来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会发生的。我在想,说不定哪一天,有人会把我拉进小学同学群呢!
为什么我如此不喜欢加入同学群呢?
第一,我没时间闲聊,也不喜欢闲聊。我每天有很多工作和事情要做,没时间闲聊。也确实不喜欢闲聊,只对某些喜欢的话题和内容感兴趣。而且,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中间隔离这么久远的时间,30年左右,我真的不知道跟大家聊什么,也不想看大家的闲聊。
第二,我记性不好,对那么久远的过去,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而有的同学记性特好,好到30多年前的某个细节都历历在目:某节课上,某某同学对旁边同学做了什么动作、使了个什么眼色、递了什么纸条、说了什么话……都记得一清二楚。我真的是特别佩服。而我,昨天发生的事情都记不得了,更不要说30年前的了,属于记性超差的一类。当同学讲起过去,说:“你忘了有一次那谁谁谁……”我常常假装使劲想,但实际上脑子里啥也没有;要不只能毫无乐趣地、像个傻子似的,始终在一旁陪着笑听同学忆旧。我特别不愿意花很大的精力、死很多的脑细胞去回忆过往。
第三,在这些同学群里,总有一种被拽回到了那个阶段的教室里,被拉回到了那个高中、初中的座位上的感觉。求学时段越低,这种感觉越明显而强烈。我明明活在现在,已经这么大了,我怎么老要被拉回青春以往、青少年、儿时、小时候呢?我特别不喜欢这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第四,我特别不喜欢忆旧,而只愿活在当下,或面向未来。那么年少的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我中专毕业27年,高中毕业29年,初中毕业32年,对于那么久远的人和事,谁还能记得多少呢?过去,有什么好值得一直记忆着的呢?过去好像被风吹走了,或从来都不曾存在过似的。真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喜欢全然地活在当下,或面向未来而正在进行的努力。
第五,我极不喜欢这种归属感。对于任何人想把我拉入某个团体极为不舒服、抗拒。很多人想要通过团体找到心灵的归属感,但我恰恰相反,总想挣脱一切团体的束缚感。除了家族群、工作群、兴趣群,这几个有限的群之外,我加入的群很少。
这是我觉察到的自己不想加入同学群的一些原因。不过,事情没有好坏,我允许自己听从心的感觉做事。不想待的群,我就退了,不担心有人不高兴,那是他们的事。我自己,是先要让自己舒服的。那两个新加我的初中同学,女的删掉了我;男的,我把他删掉了。没别的,就是感觉不爽,没有交流的兴趣。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同学群三大特点。
一是建群时间的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性。先是离现在最近的求学阶段同学群,然后依次往前回溯,逆流而上的建立了各阶段同学群。路径:大学群——高中群——初中群……这也很易理解,新事物多是先从文化程度高的层次普及开来的。我全日制的最高学历是中专,所以,于我,被拉到同学群的先后时间是:中专群——高中群——初中群。
二是聊天层次的递减性。阶段越高的时期,相对而言,聊天内容与层次越高;或者从上往下说,从最高同学群开始,越往下,聊天内容越浅显、琐碎、不深入。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上学过程是金字塔形,越是下面的阶段,人数越多,越往上人数越少。到了大学就少了很多,研究生更少,博士生就愈加少。相对来说,学历高了,上学上的也就高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工作生活的理解、智慧的提升与了悟也相对较高。
我指的是大致整体水平,并不排除每个层次的同学群中有水平很高的,因为这当中有一些重叠的。比如,一个小学同学,他恰巧又是你的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那这个同学的表现一定是他的最高水平,或直接说是他的大学水平。他虽然也在初中同学群里,但不能说他的水平和初中班后来没上过高中的同学一个样。所以,我所说的同学群聊天的层次,只是整体水平而言,并不特指那个阶段里的每一位同学。
三是聊天内容的变化。最高学段重品味,有时尚性,有优越感,求认同感;中等学段往往有一种被生活束缚的感觉,也会有意识地努力与调整,能找到生活中的小确幸,小亮点,小乐趣;较低学段则往往把自己与生活本身混为一谈,对生活没有审视或距离,多以为工作、生活、家庭、孩子等这些就是自己,聊天内容也多是这些情况的泛泛交流。
同学群聊天有一个共性内容,就是求认同。总有人认为他所持的观点是优的或好的,想说明别人,说服不了甚至会争执或争吵。达成共识或认同之后,群成员会有一种安全踏实感,没有认同的话,心里会觉得别扭。
加入不加入同学群,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对错。有人喜欢,有人热衷,有人喜欢在里面当观众,有人不喜欢,像我这样的,都很正常。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内心出发点,一切都是应该被尊重的。觉察并不断进步就好。
所谓进步,也不是说变得可以加入或融入所有同学群了。有时候,融入是进步;有时候,敢于拒绝是进步。依然是没有标准的事情。总之,要敢于做自己,勇敢无惧地生活。
虽然我不喜欢加入同学群,但这些群还是给我做了贡献。比如,这次初中群的再次出现,及个别同学与我的互动交流,就让我思考自己的心理与模式。抗拒过往,不想加入同学群,也许是还没有很好地整合、接纳、悦纳这些时期吧,这提示我还需要认真面对一下,内观一下,看看有些什么东西还卡着我。这是我要面对与成长的功课吧。这是同学群和同学们给我的贡献。
加入或不加入同学群,完全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同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衷心地祝福每一位我的同学们!各个阶段时期的同学们!祝你们一切都好,天天开心,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