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吃手,家长不厌其烦的一次次把手从孩子嘴里拿出来;
孩子热衷于把东西扔地上,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这样不对,这样不好;
孩子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家长一边把孩子手里的东西扔掉 ,一边拿出消毒纸巾给孩子擦手;
孩子的玩具丢了小零件,哭得伤心不已,家长在旁边看的莫名其妙,不就一个小零件吗,又不影响使用,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孩子想买双绿色的鞋子,家长说绿色不好搭配衣服,硬是给买了白色的,或蓝色的……
诸如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家长身心俱疲,孩子怎么这么不好带,不让吃手偏要吃,不让扔东西偏要扔。作为家长,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担心卫生,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担心孩子太矫情,没办法适应这残酷的社会。殊不知,这些为孩子好的行为,却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甚至在某些阶段,孩子会对外界的刺激感到很敏感,他们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这些对外界刺激高度敏感的阶段,被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命名为“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孩子可以轻松的获得某种能力。当然,前提条件是,家长没有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留美早教育儿专家李芷怡,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担任过多年的高级教师指导,后来去美国进修教育学,在多个城市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给很多父母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和治疗。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结合,李芷怡深得蒙特梭利儿童敏感期理论的精髓,她把中美先进的育儿理论结合,把敏感期进一步细化,写了《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
书中深刻剖析了蒙特梭利提出的儿童九大敏感期,并把这九大敏感期进一步细化到孩子的具体表现,详细介绍了26个敏感期中孩子的表现,家长的错误应对方式,及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平稳的度过敏感期,并在敏感期中汲取到最大的能量,让孩子真正的在爱和自由中成长。
孩子成长过程的敏感期,你真的了解吗?
孩子总打人,扔东西,骂人,说脏话,在墙上乱涂乱画,看起来都像是熊孩子的行为,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特定敏感期的正常反应。孩子乱扔东西,是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孩子骂人说脏话,是到了语言敏感期,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是进入了绘画敏感期。
当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变得匪夷所思,让你觉得“好好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是不是到了敏感期。在敏感期,孩子的表现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 》中详细介绍了孩子各种匪夷所思的表现。
比如,孩子在2岁半-3岁,有一段时间会格外的“死心眼”,甚至“无理取闹”。他们会要求,所有的物品必须一直放在原来的顺序,做事情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随便坐,如果破坏了孩子心中的秩序,就必须打乱重新来一遍,否则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这个时期就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孩子会有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他们喜欢观察一片叶子,一个小蜗牛,甚至墙上的小洞,地上的石子。孩子观察细小的事物,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小东西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想探查他们的变化,另一方面,孩子习惯了被大人照顾,做小孩子,在这些小东西面前,孩子似乎也成了强大的人,让他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会出现听觉敏感期,口腔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审美敏感期,婚姻敏感期,阅读书写敏感期等等,这些敏感期都是孩子汲取知识的大好机会。
了解孩子成长中的敏感期,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0-2岁的孩子吃手,是口腔敏感期,孩子通过吃手在探索,在练习口腔和舌头的力量,在探索放到嘴里的物品,这段期间让孩子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孩子吃手啃东西的现象很快就会过去。但如果家长强制性的禁止孩子吃手,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孩子极有可能用其他的方式探索,比如咬人,比如偷偷啃指甲,甚至在长大后依然有这样的习惯。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孩子。
比如,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内心的秩序被打乱,又不知道如何表达,通常会哭闹。如果家长了解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表现,就能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可以通过还原秩序,按照孩子的想法重新安排事物,孩子看到被打乱的秩序恢复了原样,就能够平静下来了。
如果家长就觉得孩子是矫情,是没事找事,孩子哭闹,家长更生气,最后用野蛮粗暴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孩子内心被破坏的秩序感未能平复,不安全感就会逐渐增加。
再比如,在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孩子会对事物的完整性格外挑剔,具体表现就是不管吃的,用的,玩的,都必须是完整的,完美无缺的。有时候看起来略显自私,吃东西只吃最好的,完美无缺的,稍微有点瑕疵的,被掰了一块的他都不吃。几百块乐高拼成的玩具,少了其中的一个小零件,他都会觉得这个玩具被毁了,不能玩了。
了解了孩子这个阶段对完美的要求,我们就能更客观的面对孩子的挑剔,给孩子提供符合他要求的物品,满足孩子对完美的执念。同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发现更多的美,大自然中的美,画画,做手工的美,颜色搭配的美等等,让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家长通过敏锐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处于哪个敏感期,通过正向的引导,就能够帮孩子平稳度过敏感期,并掌握更多的技能。孩子平稳度过敏感期,离不开家长给予的爱和自由。所谓的爱,不是单方面的自以为是的爱,而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其实,不只是敏感期,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家长的尊重。家长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现代化的育儿知识也好,科学的育儿理念也罢,都是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能帮助我们快速的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让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用更好的途径去引导孩子的成长。
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那就跟随本心,给孩子足够的爱、尊重和自由。即使不知道孩子步入了哪种敏感期,也可以让孩子平稳的度过,自在的去学习。
比如,面对秩序敏感期“蛮不讲理”的孩子,尊重孩子的秩序感,让孩子按照他想要的秩序去行动;
面对口腔敏感期热衷于吃手的孩子,把手洗干净,把他想啃的东西洗干净,让他随便去吃,随便去探索;
绘画敏感期的孩子,热衷各种涂鸦的时候,给孩子提供多种颜色的彩笔,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去创作。
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养分。育儿专家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出发点同样是给孩子爱、尊重和自由。
就像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所写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敏感期,敏感期也是学习期,不能随意干涉孩子,而要提供学习条件。敏感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同时,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长。
如果问父母,爱不爱自己的孩子,相信父母的回答都是爱。但有的爱,是父母自己认为的爱,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真正需要的爱,是有尊重的爱,是有自由的爱。
为了孩子,我们可以早出晚归,辛勤工作,只为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我们想让孩子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六一儿童节,我们绞尽脑汁给孩子选礼物,想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孩子过生日,我们同样用心策划,记录着难忘的时刻。
殊不知,孩子真正需要的礼物,不用花1分钱,只需要我们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但免费的,往往也是昂贵的,甚至是天价。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只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爱孩子,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能碰脏东西,不能随便发脾气,不能随便扔东西,不能随处涂鸦,美其名曰都是为孩子好。结果,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过了一次又一次高速成长的机会。无形中,我们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又怪他不会飞翔。
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只有每一个父母和成年人都像他们学习商业、种植、饲养一样学习教育的方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变得理智、文明且富有力量。
最后,用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与其在伤害孩子后努力去弥补,不如一开始就给孩子爱和自由,让孩子在敏感期里努力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