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延迟开工,整个中国一瞬间,似乎都同时开启了「远程办公」的模式。
但是对于新媒体运营来说,你可能会觉得「远程or远程」,其实差别都不大。
毕竟,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家,由于运营本身的岗位特质,很多时候你都需要时刻保持「上线」状态。
但是,「远程办公」真的就是使用一堆在线工具这么简单吗?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有的公司需要线下办公,有的公司纯线上协同,也做的非常出色。
远程协同的工具很多,但是它的成效如何,还取决于许多你不太知道的要素。
半撇私塾作为一家分布式办公的企业,其实已经有2年多的远程协同工作历史了。
因此本文想要分享,在我们这几年远程协同经验中,一些你可能不太知道的协同经验。
1、规范工作时间
远程协同下,即便大家不在同一个空间办公,但是一定要约定同一个办公时间。
否则,很容易出现:工作时间内遇到紧急事情,但是对应的负责人不在线的情况。
比如:
2、确认信息收到
有时候同事A发信息给同事B,A以为B收到了信息,但是B却因为信息太多,导致任务遗漏没有处理。
因此,通过文字跟同事沟通确认的时候,如果收到信息,一定要及时确认回复。
关于这一点,我知道你可能,非常讨厌群里一堆刷出来的「收到!」。
但是当你真的跟别人远程协同的时候,当你发现你给同事发了一个这样的信息:
然后过了15分钟,快到发布时间了,文章还是没有修改……
相信我,你一定会知道这句「收到」的价值!
3、详细描述任务
我知道,远程协同很多时候不如面对面的沟通快捷,因为语音的速度一定比文字来的快。但是文字有一个好处是,通过文字缓冲,能帮你提前理清楚思路。
比如,作为新媒体运营,你可能策划了一个裂变活动,其中有一篇推文需要编辑同事来完成。
如果你直接丢一句「这一篇推文你来负责哈」,那么对方很可能还会继续,在继续跟你追问关于背景、目的等任务细节问题。
你必须知道:「往复的沟通」是非常耗时的,如果一开始能够把事情说清楚,那么不仅对你,还是对你的同事,都好!
因此,一开始就要给出明确的任务信息:
任务背景: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任务目的:这个事情做完要达到什么结果?
截止时间:需要在什么时候完成?
其他补充材料:其他能够帮助任务执行者更好完成任务的辅助材料。
这边提供一个内部的任务卡片做参考:
4、对截止日期负责
无论是远程协同,还是本地协同,所有任务背后其实都有一个预期的截止时间。
比如「你这个月要先做一些知乎的内容规划」,虽然模糊,但是也是「这个月」。
而对于有明确的截止时间的任务,比如「这一篇文章需要在今天12点前完成初稿」、「18点前需要提交日报」……
如果过了截止时间,负责人也没有收到回复,很可能心里的OS是这样的:
怎么回事?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怎么也不说一下呢?
久而久之,其实印象多数是不太好。
因此,无论最后有没有完成,你都需要在截止时间前及时汇报进度。这包括:
1、共享进度:如果完成了,及时告知协同的同事,你完成了,然后下一步动作是什么。
2、风险告知:如果截止日期前未能完成,也应该提前告知协同的同事,并明确什么时候会完成。
比如:
5、透明、透明、再透明
在远程工作中,你很可能这样的情况:上司突然把某个任务转接给你,这个任务之前有人做了一半,但是信息没有记录。
这就意味着,许多工作,你都要重新开始。
但是,如果接到任务的时候,所有的执行进度都备注了很清楚呢?
比如,你接到了一个「简书账号申请封禁」任务的时候,之前的人其实已经写了很多封邮件,文案、进度等信息都很详细。
那么可能你要再写邮件催促的时候,直接使用之前的邮件文案就可以了,而不用再从零开始。
这一些,其实就是我们讲的「透明」:你在执行一个任务的时候,尽可能把所有执行过程的内容都公开透明化,让任务参与者都能够知道你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另外,讲到透明度,我还想分享一个特别的故事。
2018年,我做营销工具研究的时候,发现过一家非常酷的营销工具,叫做「Buffer」。
这家公司的员工全部都分布在世界各地,最酷的是,为了让企业内信息重复流动,公司把企业股权结构、薪酬公司、员工薪酬流水、订单收入、成本结构全部公开在了网上(Open Buffer)。
这是全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表,他们也都全部公开:
我一开始想,这不是疯了吗?这样竞争对手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但是,Buffer的理念是:当你把一切尽可能透明,赢的不仅是用户的信任度,而且招聘来的人对于公司情况都很清楚了,相当于「透明度文化」也会帮助企业做了员工的前期筛选。
以上就是5个远程办公中,你可能忽略掉的小细节,也是这几年远程协同过程中,我觉得非常重要的经验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