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考、会动手
强调细节、追求品质
德国人的能力与需求很匹配
来德国之前,我对德国的印象是严谨、工业化,足球强大。来德国之后,生活中不断呈现的种种细节,让我感受到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沉稳而坚实。
卫生间的传说
窗户的两种打开方式、瓷砖的5 mm间距、马桶的水箱装在墙里,这些都是真的!
这种窗户可以竖着开很小或者横着开很大。横开时,窗户向里打开,方便擦玻璃,虽然在德国人们并不经常擦玻璃。内开倒窗的设计不仅巧妙、方便,而且经久耐用。在我到过的德国城市里,几乎所有的窗户都是这一种,甚至包括一些老房子。似乎人们一旦找到一种不错的设计,就再也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从另外一种角度看这种单一性,你会发现德国人很实际,实际得甚至有些乏味。
5 mm磁砖缝看起来很宽,好处是方便清洁,并且可以用来打孔、钉钉子。把马桶的水箱装进墙里,可以让卫生间看起来更加宽敞、整洁。如果坏了怎么办?德国人普遍认为产品质量过关,坏的情况比较少。即使坏了也没关系,坏了就修呗,在工作当中也是如此。人人都能动手修东西的国家,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果然不同。
各种各样的开关
在我住过的公寓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各种灯的开关。比如这一种
大大的电源上加一个小灯,小灯所起到的指示作用因使用地点而不同。如果这个开关是用在卫生间、或者储物间这样的封闭空间,那么当灯打开时指示灯亮起,意思是“别忘了我还亮着呢,用完了记得关哦”。如果在走廊这样的地方用上这种开关,那么灯关闭时指示灯一直亮。这样以来即使在黑暗当中,人们也可以快速找到开关。
第一次注意到这些细节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卧室的灯似乎不太合理,因为床里门口有一定的距离,晚上要关灯就需要走很远到门口去关,如果床边也有一个开关就好了。于是我到卧室去看,果然在床边发现了第二个开关。卧室的大灯开关是单刀双掷开关!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被房间的设计者用心呵护了!
垃圾分类
初到德国,看到垃圾分类真的很头大。我们原来只把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现在却要把可回收分为8种不同的可回收。大家来感受一下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不仅每一种可回收垃圾有着详细的分类说明,并且每一种垃圾可以扔的地点和时间都不同。比如,包装材料(也称黄袋)因为数量巨大,政府向市民提供专门的黄色塑料袋,可以在市政厅免费领取。扔黄袋的时间是每一周或两周的固定时间,大家纷纷把自家黄袋扔到街边,等垃圾车来收集。扔玻璃瓶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因此只有在工作时间内可以扔,如果在夜晚或午休扔可能会被邻居投诉。塑料瓶的回收是通过厂商和商店合作完成的。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带塑料瓶的商品会收取押金,押金并不便宜,有时甚至可能超过商品本身的价格。所以消费者会主动把塑料瓶拿回到超市,在专门的机器上换成现金券,在下一次购物的时候使用。像这样能够把大众的力量调动起来,才是垃圾分类回收能够实施的关键。
出台一个政策很容易,出台一个可以实行,人人能执行的政策着实不易,出台一个适合国情的政策,需要的是智慧以及坚持。德国的这一套垃圾分类的管理方式确实花了很多年才得以实行,但是人们一旦习惯了,也就不觉得难了。
打电话的第一句话
在歌德学院学德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德国人的习惯是接电话要第一时间自报姓名。我当时觉得这好奇怪啊,对方还没说话,却要说出自己的名字。我们通常的对话是
接电话的人:“喂,你好?”
打电话的人:“你好,请问你是王小明吗?
接电话的人:“是的,你请讲。
而德国的做法是
接电话的人:“(我是)王,(你好)?”
通过接电话的人第一句话,打电话的人未开口便可以判断此人是不是你要找的人,如果是,那就可以直接开始对话了,每个电话节省5秒钟,是不是挺妙的?就像“你好,这里是中国移动,很高兴为您服务……”,德国的日常电话也是如此。
德国人对细节的执着还体现在他们对自我的要求,比如发音不标准的要到发音学校去练习。更为奇葩的是,德国人连笑容都会训练。如果你看到一个德国人给了你一个露超过八齿、夸张到虚假的笑容,那么他很可能上过笑容培训班。
随便聊聊,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