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伙有没有收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节目?节目讲的是把城市叛逆孩子与农村孩子进行互换生活,希望城市孩子在艰难的农村生活中能够得到蜕变,在节目过程中,城里的孩子到农村后先是各种的嫌弃和反抗,到最后又是慢慢地适应与改变。在里面有一个关键——家庭教育,让我深思了很长时间。
过去我们的传统家庭情况是这样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面挣钱养家,女人在家做贤妻良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重视,而且大都秉承"子不教父之过"以及"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思想。一般父亲扮黑脸,母亲扮红脸,在孩子学习方面严厉,在素质礼仪方面也不放过。同时在过去,不论生活如何窘迫,母亲肯定会陪伴着孩子成长的。那个时候孩子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是充满爱的,在他们的心路历程中永远有一个陪伴者。
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飞快提升,我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在农村,靠种地已不能维持家用,同时种地也不需要那么多劳力,很多家庭夫妻俩选择进城务工或进厂打工,孩子一般在断奶后,就丢给爷爷奶奶带,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比较大,对他们的教育大多力不从心,同时在思想方面也跟不上时代,大多数时候宠着他们,惯着他们,因此他们很多时候随心所欲,处于一种放养长态。很多数时候,一年下来父母与孩子难得见一面,也就春节那会儿。在城镇,父母都忙着上班,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是属于放养的,一般父母会提供孩子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或者直接给钱让他们买自己想要的。虽然他们能和孩子天天见面,可大多由于工作压力大,很少会花精力在孩子教育方面,也很少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去了解他们学习方面情况,与同学关系如何。偶尔关注孩子,一般是在孩子成绩不好,或孩子犯了错的时候。在这种家庭教育情况下,造就了很多"熊孩子",问题青年,叛逆,对亲情冷漠,动手能力差,没有同情心等等。
还记得有一期«变形计»里面,有一段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动手打母亲,摔东西的情景。
曾经的北大学子弒母案,是否还有影像?
有时观察下我们周边的青少年,有很多小小年纪,爆粗口,抽烟喝酒,纹身斗殴,出入网吧,迪吧,见了长辈很少会主动打招呼喊人。很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在母爱父爱缺失,家庭教育有和无,没什么区别的状态下,怎么能忍住各种诱惑呢?学坏,变坏,对亲情冷漠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很多父母会说,我们努力工作,努力挣钱,还不是为了他们,还不是为了让他们过的好点,吃好点,穿好点,用好点?是啊,这没错,孩子的成长需要物质基础,但也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他们的成长的怎能缺少你们的陪伴?
陪伴,是给孩子最深沉的爱;陪伴,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没有了陪伴,孩子的童年是灰色的;没有了陪伴,孩子无法感觉人间温情的温度。是陪伴,让孩子顺利走过心路历程。
不要再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如果真的为了孩子,那就不要在他们需要你们的时候,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