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第一支笔。并不是自己的,是一支红色铅笔。截面是多边形的,带有红色橡皮擦,铁箍或许铝箍。那是跟我母亲学裁缝的学生用的。我那时还没上学,看到了就特别想占为己有。小孩的心思,喜欢就想要。对于归属问题,从来不考虑。最终,是否我拿了那一支笔,已记不清楚。只记得用那支笔乱画过,当时的兴奋,不能忘怀。
后来,上学了本子、课本,就像是一笔私有的固定资产。但笔是一项流动资产,消耗品。相对来说,更加珍惜。喜与悲,都印象深刻。那时候,小学基本是铅笔和圆珠笔。低年级多用铅笔,高年级多用圆珠笔。铅笔有一般的,好点的木外壳质密整体性好,不会裂开。高级的有带橡皮的,更高级的是自动铅笔。顶级的是金属外壳的自动铅笔。当时大家普遍用的是一般的,削开后木壳开裂,铅心松动。那时候,也没人抱怨质量问题,也没觉得寒酸。想尽办法固定住。套个有底的废塑料笔筒,或用线绳子勒紧,或用废纸卷紧,将就。运气好,家长给买只好点的又舍不得用。感觉削那好铅笔跟割肉一样心疼。带橡皮的,大多是三好学生的奖品。自动铅笔仅仅属于土豪,我到三年级才用。
三年级开始,主力已经是圆珠笔了。记得,三年级第一学期的那个冬天,在村口老太太地摊上,一毛钱买了十支圆珠笔笔芯。开心的回去,去掉腊试写。写不下。使劲按住写,还是写不下。换一个,去掉腊,仍是写不下。焦急失措地换了好几个,都写不下。接着,心存最后一点希望地在炉子上烤。冬天嘛,难免冻住了写不下。带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又不免心存侥幸地试用烤过的笔芯……气急败坏、泪如雨下、歇斯底里地继续烤笔芯,用尽力气画,直到笔芯被烧的扭曲,笔油流的到处都是,甚至笔芯烧熔烫了手,都不肯接受这样的事实。那是记忆中第一次觉得心痛比手痛还痛。
后来再高年级,就开始使用钢笔。钢笔当然是英雄的那款。塑料笔身,金属笔帽,如今仍有卖的。那支笔的缺陷就是塑料容易开裂,白色的胶布缠着。真的是缠着,那种胶布粘不牢的。还是那个词,将就。没人会因为这个毛病,扔掉一支钢笔。毕竟,比较贵。怎么着也得下次开学的时候,向父母或者亲戚申请新钢笔预算。
小学期间,记得还有蜡笔,水笔,毛笔,磁笔。蜡笔,就是美术课。貌似都是自由发挥,老师大概讲过画画,但都没见过老师自己画。我们怎可能会学成,也就开学买一次蜡笔,整个小学再没买过,也没用过几次。水笔、毛笔,就都是毛笔。水笔是在可晒干重复利用的字帖上写毛笔字。墨汁太难闻,也就那样吧,应付了几次作业,也不用毛笔了。磁笔,见过卖的。就是在半透明塑料板上画,会根据磁性吸起来里面装的磁粉。至今没亲自试过。
中学以钢笔、圆珠笔为主。印象中红的、黑的、蓝色的金属笔身的钢笔是我用的比较久的钢笔。其中,红色那支掉色后呈现黄色金属原材,从初中带到高中。大学,用的最多就是签字笔。用笔如吃笔,每次超市去一买就是一个大套装。一般10-15支笔,还送10支笔芯。
毕业工作初,手里经常没有笔。有了电脑作业,有了手机发信息,用不上笔。后来,经常要签设计图、签报告、签计量、出门消费签字等等,又开始买笔。最开始,就买个钢笔,主要就是签名。这也是,除了名字签的不错,写字难看的主要原因。后来,一去文具店,就收不住买各种笔。如今家里有多少支笔已记不清,或许300支左右,也可能更多。品类可能都有20种吧。也记不清,何时何地买的。
这是一种病。拥有过多,就是浪费。物方不能尽其用,人又何求尽其材。怀才不遇是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