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也没有了解过这本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花了十二个晚上,每晚一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去搜了一下这本书,原来还是一本是畅销书。看到书名我方佛看到了共鸣。我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是自卑的。但我深知自己是自卑的。因为我内心是悲观的。我也深知这种悲观的底层是来源于自卑。
正如作者阿德勒所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阿德勒认为自卑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身体的缺陷引起的自卑;另一种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其他原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职业、婚姻、性。
同时阿德勒认为这两种原因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身自甘堕落或发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他的很多观点都来源于自身小时候的影响。他从小驼背、遇过两次车祸,所以导致他非常自卑和恐惧死亡。但是车祸痊愈之后,他励志要当一名医生。他认为面对恐惧最好的方式是面对和了解它。也正是有这样的经历吧,才有他更注重个体心理的研究,也有了上面这个观点。阿德勒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卑是可以使人发愤图强的。
看书的过程中,有很多共鸣的观点,比如阿德勒屡次提到“合作”这个词。他觉人类离不开合作,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合作。而且他认为人类在婴孩时期就应该教之合作之道。这样在面对每种生活问题的时候,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
提到合作这个词,我们通常会把他狭义化。觉得我们不需要合作也能独立完成某一件事情。但其实只是我们认为我们独立完成了。而实际上是我们忽略了别人的合作成果。比如今天下班后我独自做了一顿晚餐。看似过程中没有任何人的参与。但我们却忽略了,菜是我从菜市场买来的。调料也是我从超市买的现成的。如果这些都没有现成的,那我独立完成的晚餐也是不成立的。阿德勒只是把合作广义化了。没有合作我们将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只有抱着合作的方式来生活,社会才会得以进步。
书中第二节有一个很有趣的论点——“到底是心灵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控制心灵”。阿德勒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心灵是支配着肉体的,它为肉体定下了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肉体所做的动作都是散乱的,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恐怕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同为一体的两个东西会有支配和控制之分。我们也从来没有去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有行为,会有思想。是先有了思想还是先有了行为。或许这就是天才与我们普通人的差别吧。
还有书中还说到爱情和婚姻,阿德勒认为好的婚姻和爱情是合作的关系。婚姻的和谐与否完全取决于夫妻两的合作是不是融洽。解决合作问题成功的唯一基础是配偶都应该关心对方更甚宇自己。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只有其中一方关心对方胜过自己。而是双方都应该这样想且这样做。这样才能达到亲密关系中的平等。现实当中我们很难看到这样的平等,普遍现象是女方要求男方要更爱自己,而女方却没有同等的回馈给男方,还觉得理所当然。但这种要求是不平等的,在阿德勒认为这种关系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当然阿德勒的这种推测也是适用当今的。我们想要长久的亲密关系,就应该懂得索取和付出是对等的。
说回自卑,阿德勒提到了很多导致自卑的因素。比如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等,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在婴孩时期就已经在我们内心种下了种子。这不经让我回顾了一下我的孩童时期的早期记忆。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母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全靠天命。虽然不缺温饱但也不宽裕,家庭也算和睦。我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大五岁的哥哥,虽然出生在一个计划生育超级严格的年代,但身为女子却从来没受过那个年代应有的重男轻女的偏见。反倒因为是家族同辈中的幺儿深受爷爷疼爱。所以我实在找不出我身上的自卑情节的缘由。
再长大一点的记忆是早熟,在我开始有完整记忆能力开始,我就懂得了什么叫节省,什么叫辛苦。这不是父母告诉我的,也不是学校教我的。而是潜移默化刻在我骨子里的。十岁离开家里,过上了寄宿生的生活。在那个什么都还方便的年代。十岁的我已经懂得了什么叫独立;什么叫钱应该花在刀刃上;什么叫自己能做好的事决不让爸妈操心。深知父母的不易,所以努力学习,越努力越发现父母越不易。因为努力学习意味着来年的学费需要用父母全部的积蓄甚至还不够。这些也从来不是父母告诉我的,而是我从母亲的焦虑和抽泣中领悟到的。大人们也从来不跟我们这些小孩讲生活的拮据。就像我知道家里的拮据也从来不跟他们说一样。只是默默的做好自己的所有的事情,从来不问家里主动要钱。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好像这是我能为家里减轻负担的唯一方式。以至于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标签伴随着我——“懂事”。
我慢慢的开始从早期的记忆中寻找到了一些关于自卑情节的缘由。我的自卑来源于我没有底气,我没有底气在别人可以花钱坐班车去学校的时候也随他们一起上车。我没有底气把父母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到月光。我也没有底气告诉父母不需要那么辛苦。因为我不确定只有五块钱的我要花掉一块钱去坐车能不能有钱应急。我也不确定把生活费用到月光之后下个月要怎么生活。我更不确定我能不能有这个能力可以让父母不那么辛苦。我的所有不确定都来源于我的不确定,我渴望那种优越感,但良知告诉我不允许。后来我慢慢变得矛盾体。每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真的能吗“”可以吗”......我不确定。
但我从来不抱怨家庭给我的影响,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卑的我是不健全的,反而这才是完整的我,这也是更值得我感恩的地方。看完这本书,我回顾过往,也反思现在。我觉得我是超越了自卑的。我没有在儿童时期成为问题儿童;也没有再青春期误入歧途;我有着很正的价值观和三观。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超越。虽然自卑可能还会在以后伴随这我。但我觉得它会是我前进的动力,也会是我奋发图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