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开始录制了,好激动!
想到陈铭,肖骁,如晶宝贝儿……综艺女孩就觉得生活又充满了期待!
我今年的综艺期待值全部被马东的米未传媒承包了,前几个月如此期待一个节目,是这个团队制作的《乐队的夏天》,虽然那个节目结束了很久,但看节目时的冲击和对这个团队的欣赏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它让不摇滚,甚至不怎么会唱歌的我,又燃又嗨地期期必追。
每次直勾勾地盯着屏幕,跟着他们又哭又笑,甚至会坐在屏幕前鼓掌尖叫,这种近似神经病的反应,是为了那些打动人心的音乐和梦想,也为了这个总是制作出现象级节目的团队,每个话题点,每个细节都做的太好了!
敏感度极高的(苦逼的)新媒体人,看到现象性节目,总忍不住去想想“爆款”背后的原因……
我把我私以为节目成功的原因对标新媒体的内容运营……
这个世界上,道理果然都是一样的。
今天这篇是爱看综艺的新媒体女孩怀着对新节目的期待,跟你聊聊看完《乐队的夏天》后给自己总结的3个运营箴言~
节目的热点过了,但为我们留下了更宝贵的东西。
01 为内容创造足够多被看见的可能
可能每个做内容的人都会面临一种博弈,自己想表达的与用户喜欢看的。
我曾经是那种对热点不屑一顾的人,满脑子文艺的理想主义,觉得我写的东西不用每个人懂。但从事新媒体三年多,我写过很多言不由衷的借势广告和软广推文。做代运营的时候,甲方不只喜欢热点,还喜欢有逼格的古典文化,我写过林黛玉,莫奈,李白等等,文章从文学和艺术开始,最终全部转折在卖别墅……
每次写这种文章我的甲方都很满意,但我心里总有种不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在这种不良循环里,那些甲方满意的借势,我自己不认可;我发在自己公众号上所谓的自己喜欢的内容,太个人化,很难出圈被看到。
我在这种拉扯和纠结中,度过了很久,但慢慢看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有越来越多作品,即使是借势热点,也能从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角度入手,即使是推广软文,结合点也能让人觉得巧妙有启发。
我们必须承认,大家就是对热点话题感兴趣,会愿意打开戳心的内容,而只有你被更多人看到了,才有可能吸引到和你价值观契合的那一小波人。
说回《乐队的夏天》,每个人看这个节目的原因都不一样,有人是摇滚迷,冲着老牌乐队看的;有人是为了有趣,看到高晓松、马东、乔杉等嘉宾组合,觉得好玩;也应该有人和我一样,就是为了看看这个《奇葩说》原班制作团队能做出什么样的音乐类节目,我是带着好奇去看的……
它一定得有足够多的的话题点,让足够多的人都看到,才能让喜欢它的人留下来。
现在这个世界,你在巷子里守着一坛好酒并不厉害,而是要想办法把这坛酒搬出去,给巷子外面的人尝尝。
换个思路讲,如果你认为你的内容足够好,那更需要让更多人看到,让这个世界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好的内容,这也每个内容创作者的责任。
痛仰乐队在谈他们为什么选了一首比较好懂的音乐的时候说,“我们也有一些一般人觉得不容易消化的音乐,为什么选择这样通俗易懂的,其实希望有更多人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发现还有更好听的音乐,还有很多更优秀的乐队,音乐人,然后慢慢喜欢这样的音乐。”
不仅仅是《乐队的夏天》制作团队,就连一些乐队,也在我所担心的拉扯中找到了平衡。
不会为了单纯迎合而丢失自己的本心,也不因固守个人观点放弃快速奔跑的世界。
对我们新媒体人来说,想要获取关注,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外部受众看到你的内容,对你之前的内容感兴趣,从而选择关注你。
我们渴望关注,渴望共鸣,渴望理解……曝光是第一步。
所有内容都一样,适合的圈子越大,观看的上限就越高。
就像《乐队的夏天》,找到了戳中不同群体的话题点,就把原本小众的内容做的更符合大众口味。
在你还没有足够多固定受众的时候,就要去找足够多能引起共鸣的点,为你的内容创造足够多被看见的机会,要不断去试。
我们都要承认,做内容的初期就是寻找爆款的过程。
我在闪光少女斯斯的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如果没有找到爆款就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换方向,不断地换赛道,不断地换写作手法,不断地换写作题材,找到爆款是初期最重要的事情。”
当然,爆款并不是只有煽动情绪这一个特点,读者要求很高,一味迎合其实没用。
要找到表达自己和用户喜欢的交集,坚持优质内容创作的同时,多去考虑怎么让这个世界看到你。
02 做用户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关注了一个博主,但她/他的内容相似度极高,或者一个事情反复写,慢慢的,就没那么喜欢了……
我之前因为一篇自律健身的文章关注到一个博主,看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她每篇文章都会提到同一个健身的例子,并且丝毫不打算给新鲜感,我当然就取关了。
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好几次,慢慢看到了博主的套路,看到了博主不打算也不能给出新的东西……
粉转路。
我一度以为是我自己喜新厌旧,但和几个朋友聊过,很多人都是这样。
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事,我们在一段恋爱关系里,还总说要给对方新鲜感,对自己的另一半尚不能容忍日日重复,凭什么要接受一个陌生人毫无新鲜感的内容?
《乐队的夏天》给了我蛮多新鲜和惊喜的:
一个语言类节目团队要做乐队类节目;马东坐在一群音乐人中间,有种陌生的有趣感;节目不断有新的嘉宾,乔杉,欧阳娜娜,最后竟然请到了白岩松,竟然点评的十分到位!
如果不是惊喜不断,非乐迷是不可能认真看完每一期的。
当观众在想要不要看下去的时候,节目就抛出一个点,一个新鲜的让人留下的点。
我们应该都听过,做内容需要跟读者拉近距离,让对方感受到真实和温度,让读者在你的内容里找到熟悉,找到“归属感”。
但熟悉并不意味着重复。
我们要做的不是最熟悉的人,而是用户最熟悉的陌生人。
能看到往日的亲切,又有一点陌生和新鲜。你不仅要和其他人不一样,还要和过去的自己不一样。
有很多综艺节目,每一季保留原有的风格,但又有新的创意;很多明星博主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又用跨界获得粉丝长久地追随。
新鲜感让关注者的目光更长久。
《奇葩说》播到第6季,一直在变化,马东说他们最怕的就是不变;
我喜欢了黎贝卡四年,除了喜欢她们团队对内容的严苛,更喜欢卡卡不断有新的尝试,看到从写文章到加入漫画,加入视频,看她做文创,做服装,最近又要出书了,卡卡一直在写时尚有关的内容,但又一直有新的尝试。
每次尝试新的形式并不容易,也很难判断一定可以成功,但给用户新鲜感,也是给自己的挑战。
不能用一种思维获得永久的支持和关注,在保证自己领域不断探索不断产出的前提下,还需要去找一种感觉,是熟悉的配方,但是有新鲜的味道的感觉~
03 适度自黑,和用户距离更近
问你们一个问题,你所喜欢的明星或者博主,有什么优点,你为什么喜欢他/她?
我举几个例子:
“我喜欢罗志祥,亚洲舞王啊,唱跳没得说,人又长得帅,而且他好逗,综艺里好好玩,戏精一个,经常自黑,跟粉丝互动。”
“我喜欢华晨宇,深陷花花的音乐才华,而且他还好真实,在舞台上很闪耀,日常没什么包袱~”
“我特别喜欢看《向往的生活》,喜欢何老师黄老师的真实豁达,还很喜欢彭昱畅,一个真实到在节目里不洗脸的明星,看见美食根本忍不住,放假就宅在家里,就是我本人啊!“
……
大多数人,因为颜值和才华认识一个人,但因为“真实”一直追随一个人。
我们喜欢的明星,可能各有各的优点,但应该有一条是共同的,真实接地气。
没有人喜欢高高在上的状态,大家也越来越不能接受一丁点地不真实。
怎么和用户的距离更近,怎么更真实,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
上图左边头巾照片,看过《乐队的夏天》应该都有印象吧,实在是没什么美感,但就是这张自黑的照片,让我这样的非专业乐迷注意到了这个节目。
适当自黑,不仅不会有损形象,还会让你更加真实接地气,跟用户距离更近。
节目里,几个嘉宾经常斗嘴,损来损去,有时候,和乐队的表演比起来,乐队和嘉宾的交流更好玩一点;我很喜欢的另外一档综艺,《极限挑战》也是因为嘉宾好玩真实,互损自黑,让人觉得,这些明星就跟身边的人一样。
内容运营也是一样的,博主网红,知识IP……本来就是普通人的进阶,更没有必要守着包袱忘掉真实了。
我参加过秋叶大叔的线下分享会,竟被自黑的环节圈粉,他用一张大猩猩的照片形容自己的状态,现场氛围特别好~
前几天在公司听了闪光少女斯斯的分享,在讲立人设的时候,她说,“立人设的第一步,找准你的缺点。”用户是很聪明的,大家喜欢的是一种真实感。
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会让你和用户距离更近,让用户觉得你和他是一样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把时间分给不相关的人。
《乐队的夏天》让我沉迷在音乐和摇滚梦想里 ,更让我被宝藏制作团队深深吸引。
它又一次证明,优质内容和商业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可以有很好的结合。
最后说说马东吧,我一直很欣赏他,高中的时候因为马东主持的《挑战主持人》,选择了传媒这条路,之后看着他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央视到爱艺奇到奇葩说,每次都充满惊喜。
他本人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挑战的存在。
马东有句话我记的很深,“任何内容都是智力和体力总投入的集合。”
它不轻松,但的的确确有一种快感,那种快感不仅仅是表达自我的成就感,而是在传播自己认可内容的基础上,得到被用户喜欢的愉悦感。
最后把新裤子乐队彭磊在节目最后一场演出时说的话送给你们,一起共勉~
他说,“我们曾经写歌,都是写给自己听的,一直到最近几年,为了继续往前走,才开始注意到,音乐是需要被更多人理解的。只有被更多人听到,人家才会有机会知道,这个乐队的音乐到底好不好。而对于新裤子来说,有这么多东西可以与别人分享,真是个美妙的事情。”
希望我们始终能坚持创造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内容;更希望我们能不断尝试新鲜的挑战,有能力把内容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一路并不轻松,但还好,前行路上有可期的光芒~
一起摸索,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