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品人生,真是人人有故事,事事有哲理。虽是一部长篇小说,亦堪称人间的百科全书。
过去读《红楼梦》,多数是观赏风花雪月,了解家庭兴衰史,目睹社会百态。
如今读《红楼梦》,仔细品味,真让人叹为观止。
以前读第十回后半部分“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只是一表而过,直奔下回书。
今日读此回之文感叹有其三:
其一、感叹作者曹雪芹不仅文笔造诣深厚,而且知识渊博。所述张太医治病,绝非满纸荒唐言。
半回书,几页文,传扬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医悬壶济世的形象。
一位文学家对医学,如此通达,怎不令人惊叹?
其二、感叹张太医为秦可卿治病特别神奇,这也正是我们中医文化的精华。
号脉,宁神细诊,依据脉息确定病源,对症下药,医治病人。
且看书中张太医为秦可卿,诊毕脉息所言:“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旁边一个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
据我看这脉息:“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特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特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大奶奶从前的行经的日子问一问,倒不是长缩,必须是常长的,是不是?”这婆子答到:“可不是从没有缩过。”先生听了道:“妙啊!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能教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
于是张太医写了方子《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我们看过中医的人,都有体会,都曾感受中医的神奇。现在多数人靠西医,中医似乎渐行渐远。
为此亦生感慨,中医文化,是国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具体表现,是我们从古至今医者在实践中,甚至自身做实验用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
现在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出现了,现实病人也多起来,各种疾病危害人类的健康。
由此看来与我们忽视中医是否有很大关系呢?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各有所长。
中医不仅治病,也能治命,不仅讲医术的高明,而且还要崇尚医德。
现实中我们的中医还占重要位置吗?是不是西医化了?
中医的传承,也是对中华美德的传承。中医凝集着华夏子孙的智慧和品德,弘扬中医文化为世界人类造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疫情给我们带来思考,各样疾病流行让我们深思,现实中对中医的发扬光大,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了解张太医诊病过程,您对中医文化有何感想?
您也同样惊叹吧!
其三、惊叹作品竟有科学依据,并非虚构。本次读文,查看百度,其目的是看张太医治病,是不是作者靠丰富想象编造的。
结果全都是真实的,不是杜撰出来的。中医真是太神奇了,作家曹雪芹更令人敬佩。
读此回小说对照网上,关于医学方面的常识,使我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对身体患病的根源也有了新的理念。
首先健康分类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
过去就只注重身体健康,其他不注重,实际上是我们懂得的太少,关于健康标准已多元化。
小说中张太医,给秦可卿论病找根源,脉息细诊,是中医医病养生调理之理论,是实践之结晶,是治疗之法宝。
秦可卿的病与其性格,情绪息息相关,这也是中医深奥之处。
随着改革开放,整个世界都在对中医进行交流,研究探讨,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疫情靠着中医中药,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中医也为世人所瞩目。
在此将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介绍如下: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等。
这些因素对身体机能有极大作用,悲观消极,恐怖伤感,愤怒怨恨,抑郁寡欢,压力愁苦等情绪,诱发身体疾病。
科学研究表明,这些不良情绪,心理刺激,会导致人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因而容易患: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溃疡病,癌症等多种疾病。
据说这次抗击病毒,主要是靠人体免疫力。
《红楼梦》还有一位典型人物,林黛玉不就是因多愁善感而疾病缠身吗?
读张太医诊病想人生,要想健康并好好活着,心理情绪至关重要。
思想要极积,悲观有问题。
借用俞敏洪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
人生就是奋斗,十有八九不如意,成也好,败也罢,生命才是最可贵的,健康才是真正财富。
天天想好事,天天做善事,天天有个好心态。
愁是一天,乐是一天,天天乐不是快乐一辈子吗?
如果想啥都是事儿,吃啥都没味儿,干啥都没劲儿,瞅啥都不顺儿,建议找心理医生治治心病。
读书写心得,与大家交流。
但愿此文给您带来启示,带来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