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汲取自各方网络素材,结合自身体验。
Sake(Nihonshu日本酒)
一般非日本人所谓的Sake指的是日本酒,在日本Sake其实可以指代所有酒。不过以他们的脑补能力,应该很快能领会不会讲日文的你要的是啥。
Sake是发酵出来的米酒,基本成分就米和水,酒精含量一般在15%-16%这样。Sake的米比较大颗,不然经不起抛光。日本的Sake米专门用来制酒的,吃起来并不好吃。全镜大约有80几种Sake米,其中山田锦最受欢迎,被称为“酒米之王”,主要产地是兵库县、冈山县和福冈。Sake对应不同的喝法有不同的称法。冷的叫Reishu,热的叫Kan-zake,常温的叫Hiya-zake。一般最高等级的大吟釀抛光率要达到50%,到了这个级别的就不推荐加热饮用了。据说Sake一般要放9-12个月陈化之后比较好喝,但一般都建议一年内饮用,有点奇怪。可能指的是在装瓶前陈化?
Shochu
和Sake不同,Shochu是发酵之后蒸馏出来的酒,成分主要是各类谷物和甜薯,酒精含量一般在20-25%这样,比威士忌和白兰地要低,但也有多次蒸馏的Shochu可以达到42%这样。主要产于九州和琉球。根据成分的不同口感也会不同,例如偏米的话会比较清淡顺滑,偏甜薯的话会比较粗粝。因为原料的多样性,工匠的风格会对口感味道影响比较大。陈化过程中使用的桶的材料也会影响它的味道。Shochu一般有4种喝法,直接纯的,加冰,加冷水,和加热水。日本人很喜欢的Umeshu其实就是Shochu加Ume加糖。有趣的是,以前一般认为Shochu是比较传统老派的酒饮,近十年来却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因为他们认为Shochu相对来说比较健康,对心血管的作用和红酒差不多,而且很低热量,相对不容易导致宿醉。
Sour(Chuhai)
其实就是Shochu加苏打水加味道。一般常见的味道是柠檬汁,葡萄柚,Umeshu,乌龙茶等等。基本上大多数吃喝的地方的酒水单上都有Sour这一栏。也不知道Shochu和Sour到底是谁带动了谁。按照日本的念法,这个叫“So Wa”,显然已经变成外来词了,本土原音据说是Chuhai,不过估计只有老一代才这么叫吧。
Whisky
日本的Whisky现在的崛起,算是向苏格兰取经的学生出师了吧。主要是两大帝国之间的对决,传统派的Nikka和革新派的Suntory。Nikka旗下有single malt的余市和宫城峡,混合的竹鹤;Suntory有single malt的山崎和白州,混合的響Hibiki。
其实小樽再下去一点儿就是余市了,没来得及去看看那个酒厂有点可惜。出走北海道的竹鹤政孝坚持苏格兰纯种威士忌,余市极端遵守传统,现在可能是世上唯一一家还在用煤炭直火加热蒸馏的威士忌蒸馏厂了,为了节约成本苏格兰的都不这么搞了。不过去年似乎因为改編自竹鶴政孝和他妻子的日剧大热,Nikka的酒销量疯涨,原料不够,余市和宫城峡都被宣布停产了,专攻卖得最好的竹鹤。不知道死磕“让Nikka拥有最初的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的纯正味道”的竹鹤政孝,知道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混合威士忌,因为以自己为背景的日剧大热疯卖,导致旗下单芽厂停产,会是什么想法。
而革新派的Suntory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鸟井信治郎提出要做“日本口味威士忌”,最早提出将烘干大麦的泥煤用量重新调整,然后山崎酒厂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蒸馏器的威士忌酒厂,山崎也因此得以生产出用于制造调和威士忌的不同风格特性的原酒。和苏格兰威士忌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使用的木桶不同。一般威士忌使用的橡木桶是北美白橡木和欧洲橡木,而Suntory却在北海道发现了水梄木,属于蒙古橡木,经过陈化,给酒增加了热带水果的风味,还有一丝东方檀香。但此种木材太稀有,加上需要长期陈化才能出效果,无法大批量生产,据说Hibiki中有调配进一些,让自家产品带上了独特的日本风味。Hibiki有12年,17年,21年和30年的几版,都是在Umeshu桶里陈化的。去年年初由Suntory的四代目首席调酒师Shinji Fukuyo领衔的团队,推出了新款没有年数的Hibiki Japanese Harmony。据称,这款的主调和Hibiki 17 ,Hibiki 21是一样的,起码混有10种麦芽和谷物威士忌,前者来自山崎和白州,后者来自知多。酒桶也用到了前面提到的北美白橡木,水梄木,还有雪莉酒木桶。对于新手来说,作为入门款非常合适,加上之前买的那瓶苏格兰的single malt不是太有爱,可能会更喜欢混合的也不一定。
Highball
类似于Cocktail,最初指的是苏格兰威士忌加碳酸饮料。比如常见的金汤力就属于Highball。到了日本就是日本威士忌加碳酸饮料,和Sour的区别就在于是已Shochu为基础还是Whisky为基础。顺便吐槽一下,日本很多地方的所谓Cocktail其实就只是Highball和Sour,酒店的Mimosa和酒吧的天壤之别,怀疑酒店写错名字了。鉴于日本的cocktail和mocktail基本是一个价,好像也不能要求太多了。
有意思的是,Highball在日本的兴起可能是Suntory的功劳。据传当时他们市场调查中发现,年轻人眼中的威士忌是“上了年紀的老阿伯喝的”,消费者吃饭时,多半选择酒精浓度较低的啤酒配菜。续摊时,才开始喝酒精浓度大于40%的威士忌。但在泡沫经济冲击下,上班族为了节省开支,不再饭后上酒吧。为了让消费者吃饭配威士忌,“highball”喝法被引进日本。为了让highball风潮渗透各类餐厅、酒吧,Suntory还成立了研修小組,向合作餐厅、店家上课。到2010年,日本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餐馆都采用了highball喝法。以日本人喜欢甜一点像Umeshu那样的酒来说,我感觉现在Highball/Sour在餐饮中的地位已经快要和啤酒匹敌了。顺便一提,日本的发音是,“Hai Bo Lu”,非常的魔性。
Beer
日本国民饮料,消费量惊人。五大品牌:Asahi,Kirin,Sapporo,Suntory,Orion(仅在冲绳地区)。仅十几天下来的感受是似乎日本人很喜欢带气泡的酒精饮料,像是Sour和Highball都是加上了气泡,冰结似乎也卖得不错。但是不含酒精的话似乎碳酸饮料并没有受到同等追捧。而且绿茶以压倒性优势胜过红茶,红茶似乎通常是配西点饮用,可能也和绿茶铺天盖地的“健康减脂”宣传有关系?
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原来我司最大的客户还帮Kirin生产啤酒在北美卖,结合另一家进场进口原料的啤酒厂来看,其实啤酒的话主要看Hops和工艺?或者只有Craft Beer才比较注重产地?
日本除了啤酒之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类啤酒”。一类是可能因为日本税法而被划出啤酒的发泡酒(Happoshu),还有一类是索性连发泡酒当中的麦芽一并替换掉的第三类啤酒。这两类因为税低,反而品量更大。
这次比较多喝的是Sapporo Classic,虽然回来查了下发现ABV 5%,比Corona高,但喝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再看看Carlton Draught原来才4.6%。想到我不太喜欢Asahi,可Asahi的市场份额据说是五个当中最高的,海外市场也更大的感觉,所以可能只是不喜欢干啤吧。可惜因为容易运输保存,进口的啤酒大多是干啤,每次都被同事吐槽有免费的不喝。不知道以后Keg的项目成熟了之后会不会也给来一桶。啤酒的学问也是很深的!
P.S. 鉴于土澳人民基本是把啤酒当水喝的,被拖去喝酒的话,推荐Cascade Premium Light, ABV 才2.6%,喝完一瓶连一个标准杯都没有,传说中的妇女之友!
Wine
相对于其他酒类来说,日本的葡萄酒比较乏善可称。葡萄酒嘛,首先得有合适的葡萄,而日本日本最有名、栽种最多的一个本土白葡萄品种是山梨的甲州葡萄。起先也是作为鲜食葡萄种植的,后来发现有90%以上的基因来自欧洲种的葡萄才开始往这方面研究的,简直就是一版人定胜天。
在超市里看到过一些葡萄,长得是很美,但2000yen一串也太贵了点吧?想想澳洲10刀以下的葡萄酒一捞一大把,既然葡萄直接就可以卖这么贵,搞什么葡萄酒?说到葡萄,在小樽的周末临时市场上买过两串葡萄,一串白一串红,口感和澳洲的完全不一样。澳洲的食用葡萄是可能甜得你想喝水的,无法吐皮更像提子。而这些葡萄和中国的葡萄有点像可是味道又不同,尝的时候不禁感慨,我一直错怪了鲜の每日C,原来真的有葡萄是这个味道的。
除了自身条件的不足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人喜甜。看看Shochu,Sour和Highball,酸涩的葡萄酒不太符合大众口味。一般葡萄酒只出现在西餐厅,在其他类餐厅出现的概率比较小,没有市场谈什么发展。
所以日本的葡萄酒,往好里说是有禅味,直白点就是清淡,淡。反正日本吃的大多也清淡,而且海鲜类偏多(是的,还是要和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个风格的白葡萄酒倒也真的蛮适合这个国家的。也算是开辟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不愧为善于洗脑,哦不,市场营销,的一个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