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发现右边脖颈处有一个地方按下去有轻微的疼痛。
3月1日晚,在网上预约挂号后,先生主动提出陪我去医院。
3月2日,临出门前,他接了一个电话,接着又上卫生间。
小车启动前,离我的就诊时间还剩20分钟。
“来得及吗?”
他说:“可以的。”
没想到,他选择了一条距离更远的路。
“你怎么走这条路呢?”
他说:“从这边走,可以在医院后面的地面停车场停车,比较方便。如果走近路,就只能去地下停车场停车。”
我急了:“只剩20分钟。开过去就要挺久的,还要从医院的后门走到门诊部的二楼。我必须得在8:38之前到,怎么赶得及?”
他说:“那你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怎么走?”
“我已经告诉你时间不够啦,我想你肯定会走就近的路,先送我到医院门口,让我去看病,然后你再去停车呀。”
他生气了:“刚刚接了一个电话,已经够烦了,你还在这里唠叨!”
发觉两人闹得有点不愉快了,于是闭上了嘴巴。
冷静下来后,也很奇怪: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急躁呢?
想起了丛导所说的私人逻辑的概念:我们对事情的诠释是影响行为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发现先生选择了一条更远的路时,我的潜意识里对事情的解读是什么?
“我看病这么重要的事,你都不优先考虑,却优先考虑怎么停车?”——事情的排序,让我觉得我不被重视。所以,说话时,心里已经抱着指责的态度了。
而先生心里可能怎么想呢?
“周末本来是我睡懒觉的时间,因为你身体不舒服,我一大早就起来陪你去医院。你不仅不感激我的一番好意,还说三道四,实在太令人讨厌了!况且,不开车的人根本不知道停车的烦恼!”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这就导致了大家的分歧。
那么,这件事可以怎么处理?
首先,可以用“我句式”合理表达情绪:“我感到很着急,是因为这条路比较远,我希望我能赶上就诊的时间。”这样说话,没有抱怨、指责的味道,不会引起他的反感。
其次,要关注解决办法。
我们习惯于纠结已经发生的问题。比如,在路上,我跟先生争论的是:“走这条路对不对?”但是,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赢了辩论,也于事无补,只会激发矛盾而已。更何况,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谁都没有错。
所以,我可以问:“现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按时到医院就诊呢?”
先生已经用他的行动做出了回答:“我可以稍微开快一点点,先把车开到前门,等你下车后,我再绕到医院的后面去停车。”——当时,我一下车就急匆匆往前跑。跑到门诊时,刚好轮到我。
如果我一开始这样做,事情就可以很平和地解决了。
最后,夫妻之间一定要相敬如宾。
燕子老师提醒过我们:“我们对外人说话很客气,但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往往很苛刻,认为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确实,我们常常忘记了:没有一个人有义务无条件地爱你,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
于是,晚上,我向先生致谢:“ 老公,谢谢你牺牲周末睡懒觉的时间,一大早起来开车送我去医院检查身体。谢谢你的关心和体贴!”
先生收到我的致谢,所有的劳累和不满都消失了。
吃一堑,长一智,我又进步了一点点。
谢谢自己每天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