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读者在读一本书时,如果读懂了,就会对作者的意见完全赞同,读者也被启发,被说服或被影响了。但是没有读懂呢,读者就需要理论来支持这个论述,比如说这本书架构混乱,四分五裂,各不相干;或者作者谈到重要的字眼时模棱两可,造成一连串的混淆困扰,在这样的状态下,读者可以说这本书是没法理解的,也没有义务来作评论。若对作者的意见不同意或暂缓评论,我们还会有进一步的考量。
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争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当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后,掌握住他的主旨与论述,便是与作者心意相通了。事实上,诠释一本书的过程是透过言语的媒介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读懂一本书可以解释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认同,他们同意用这样的说法来说明一种想法。因为这样的认同,读者便能透过作者所用的语言,看出他想要表达的想法。
偏见与公正
理想化的辩论需要满足三种条件:
①控制情绪
②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③派别之争会有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在争论时,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用同理心来阅读。
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
判断作者论点是否正确时,可以用这四个概念向作者说明:
①你的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②你的知识有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
③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就是说他的推论荒谬。一般说来,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另一种是前后矛盾。
④你的分析不够完整。就是说他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或者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或是他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他没办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些都需要读者能精确地指出书中的问题点。
分析阅读的三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和各个部分的大纲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