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中国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古代“高考”——科举考试里一个有趣的现象:科举考试录取要看颜值(容貌)是否好看。
唐朝参加科举考试,颜值不高或者长相怪异,很可能会因此名落孙山。据唐朝的《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优长。”,即:一是身材要挺拔丰伟,长相俊美;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能言善辩;三是书法要工整、漂亮;三是文章的文理和才学。在这四条考核标准里,容貌长相压倒了能言善辩、书法以及文章才学等条件,排在了前面,可见颜值对考试选拔的重要性。唐朝的诗人罗隐就因长相不如人意而屡试不第,史称“十试不第”。同朝代的诗人、词人温庭筠也因为长相问题,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郁郁不得志。直到咸通六年才谋得国子助教职务;第二年,因主持科考得罪当朝宰相被贬为方城尉,死于方城任上。
明朝第一位状元就是因为高颜值而被朱元璋钦点。明朝洪武四年,科举考试原本要录取郭冲为状元,可是明太祖朱元璋觉得他相貌不出众,不能显示大明朝的新兴气象,于是把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钦点为状元,“以壮国威”。 明朝弘治十二年,浙江人丰熙考试成绩出众,被拟为状元,但他跛脚,仪容不佳;明孝宗心生厌恶把他降为榜眼,将原本位居第四,但长得“身型丰伟、面貌俊美”的广东人伦文叙点为状元。真是冤枉。
清朝也有类似的事件。清朝初期,举人金孝廉长相怪异、丑陋,旁观者见了不忍发笑。但是,此人一进考场,就被负责主持面试考试的王爷挑选为第一,其他王公大臣都很惊讶。王爷解释说:“这不值得惊奇,此人面目如此之丑陋,却敢于入场考试。脸皮如此之厚、胆量如此之大,是个做官的料!”仅凭王爷一句话,就决定了一个考生的前途命运。
清朝末年军机大臣湖南人瞿鸿禨,因为长相与同治皇帝相像而升迁很快,并登上相位。据说,中年丧子的慈禧见瞿鸿禨长相和自己死去的儿子同治很像,因此重用他。后来,瞿鸿禨本人也曾笑着对人说:“予之显贵,全凭一付面具。盖孝钦以貌肖穆宗,遂不次超迁,宠极人臣。今予老而失其似,圣眷之衰,或由于此。”意思说:我的富贵,全凭一副相貌。因为长得与清穆宗(同治皇帝)相像,所以得宠、屡次升迁,现在老了,相貌的不一样了就失去了圣眷。由此可见,官员相貌与官职晋升不无关系。
生活在古代的读书人,一定非常困惑:到底是生的颜值高好还是颜值低好呢?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
话说回来,无论现代、古代,简单的看颜值、看感觉、凭好恶的选人用人标准,是不可取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唐朝《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