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有些穷人每天早上借到1000卢比作为本钱,倒卖一些货物,到晚上能得到1100卢比。但是他必须当天还款,外加5%的利息。所以他每天到手的只有50卢比。
有人想帮助这些穷人,直接给每人1000卢比,希望他们能彻底改善自己的生活。
结果,拿到资助金的这些人,头几个月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好转。
但是,不到一年,他们纷纷又回到每天要借1000卢比的状态。
原来,这些人自从有了1000卢比之后,会在亲朋好友过生日时,拿出钱来买一个贵重的礼物,于是第二天的本钱就没有了。有钱了给亲朋好友过生日就成了这些穷人“必须做的事儿” 。
老话常说尽人事,听天命。“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在《佛畏系统》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其实不能只停留在“听天命“的阶段,我们应该去开发这么一个系统来对待“天命”,简单来说,就是怎样不做那些“必须做的事儿”。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余闲”的价值
“余闲”这个词在这里是褒义的,代表任何一种多出来、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
干那些“可干可不干的事儿“才能充分发挥你的创造性,干什么都行的时间才是你自己的时间。 对现代人来说,余闲比余钱可珍贵多了。
因为余闲有两个好处。
好处之一是你不用必须选择。
如果你手里只有几百块钱,买什么东西就必须做取舍。比如你计划买新衣服,可能就不能买只起到点缀作用的饰品了。但是如果你有很多钱,你就可以既买了漂亮的衣服又买点缀的饰品。
第二个好处是你不怕犯错误。
如果时间或者金钱是可丁可卯的,那么我们在选择做什么事情时就得非常慎重,因为做了错误的选择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但如果有余闲,哪怕做的选择是错误的,也有重新调整的机会。
例如,如果你时间上有闲余,你可以随时看任何一部电影,甚至探索一些小众的电影,但是,时间少的人,只敢看那些“人人都说好“的电影,因为他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冒险。
2.紧缺思维
正在节食减肥的人,逛街时,对小吃摊特别敏感,食品广告一下子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看什么东西都能优先发现食物。
同理可以得出,忙碌者满脑子都是时间。一个忙碌者因为在时间上没有余闲,其实是个时间上的穷人。
金钱上贫穷的所有表现,都可以归结到时间上的贫穷。
紧缺思维有个“管窥效应”,就是说穷人观察世界只能看见他急需的东西。 穷人一直都在做取舍。就这么一点钱,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
3.自由和自律 那如果一个人在时间上已经是个穷人了,怎么积攒时间上的余闲呢?
首先,你得敢于对很多事情说“不”。 我不做这件事不是因为我没时间做——是因为我想“有时间”。
其次,你干脆放弃一些项目。 一次性地得到一大笔余闲,比如主动休假或者换个工作。
但是要想保住这笔余闲,你得非常自律才行。 生活中会有各种“震动”。亲朋好友过生日,没钱也就算了,可是既然现在有钱了,就会拿出钱来买一个贵重的礼物,于是第二天的本钱就没有了。
余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震动做准备的,但是余闲非常害怕震动。你得忍住不动才能保住余闲。 一下午的自由时间,如果说不干,就真的什么都没干就溜过去了。余闲的种种好处,也就没有了。
拥有余闲就拥有了选择的主动权,就拥有了创造、冒险和改变自己面前状况的可能。
4.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个任务的截止日期是本周五,如果到了周四晚上你还没完成,那么对周四晚上来说,完成任务就是你必须做的事儿;但同样是完成这个任务,对周一来说,它就不是必须做的事。
周一你可以不完成这个任务,也可以完成。如果你选择完成,那是你的主动选择——你手里有主动权,你不是被人催促着去完成,你充满控制感。
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这个任务完成,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做的事儿”。
所以,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做必须做的事儿。
不做必须做的事,带来的不仅仅是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没有必须做的事,你就有了选项。
所谓“决策”,就是看看自己有什么可选项,从中选一个最好的。
当你的日程表已经排得满满了,你按部就班所做的事情,根本谈不上什么决策,因为你没有可选项,你只不过是在做那些你”必须做的事儿”而已。
所以抬起头来,想象另一种可能性,用上你的这些“决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