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已逝,生命难追;音容宛在,精神常存。至亲难舍失亲之疡,常在心中与逝者对话,抚慰内心悲痛之情,告慰逝者在天之灵。
任凭时光流逝,至亲与逝者的对话不曾停息。每逢喜庆之日,祭祖是必需的环节,告慰先灵,祈祷庇荫后世;遇到难事愁情,向至亲倾诉,相信冥冥之中,可以遣忧解难;夜深人静时,相念于心中,相会于梦境,相聚以欢、相拥而泣,尽诉相思之苦;某个特殊的情境,会触动心底深藏的记忆,逝者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嘻笑怒嗔,以及往事的片段清晰再现……
与逝者对话,内心是温暖的。睹物思人,对话模式静静开启。屏气宁神,镜头回放。曾经的交谈,对话的内容,彼此的表情与眼神,自己的心理与想法……一次次的回放,一遍遍地深化,恰似一股股暖流,缓缓地从心底溢出,向周身漫延,将自己团团包围起来……沉浸在暖暖的回忆里,久久不愿醒神。犹如穿过时间隧道,穿越时光阻隔,与逝者对话,用心、用神,时光静好……
与逝者对话,语气是绵软的。难舍曾经的失去,盼时光逆转,趁再次相逢,心神交汇之时,一定千万小心,不能高音,不能疾速,轻声慢语,细诉衷肠……处境的虚幻、逝者的缥缈、至亲的迷离,意境似乎转瞬即逝,再难捕捉……用心、用神,心语缓缓流,情意绵绵淌……
我国传统上,许多祭祖告慰的民俗风情,为至亲提供诸多与逝者对话的机会。
家里每遇婚娶添丁等大事,事主须祭祖,燃香敬酒,将家中喜讯告知逝者,谨遵“家祭勿忘告乃翁”,请其放心,求其佑护。如有丧葬事宜,派男丁代表,着孝服拖号棒,上坟祭拜,行“迎灵”之礼,祈求庇护新逝。此番活动与对话,既祷告先人,又哀悼新逝。
亲者新逝,于生者而言,太多的悲伤与心痛!“七数表”给至亲提供了倾吐哭诉的机会,每逢“七”则为祭日,七七之后的五十、百日以及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均为重要的祭期。逢单为“明祭”,逢双则是“暗祭”。在“明祭”之时,至亲的哭诉,是与逝者的话别,诉尽心中失亲之痛、难舍之情!而“暗祭”之日,生者追忆旧日时光,默默承受内心悲痛。不单是独白,还有与逝者的对话与交流。至亲逝去,生者痛苦。但前路漫漫,生者还要走下去。生者安好,逝者才能安息……与逝者几番对话,需生者几经挣扎。终于,整装前行!
与逝者对话的日子,一年中不曾间断。每年的清明节,男丁们带着蒸的“指望馍”、煮的鸡蛋、买的点心等,带上酒,到坟头燃香火、送冥洋,与逝者对话,藉以缅怀先人,明示后人,“勿忘先祖”。
每逢七月十五,女眷们要折“元宝”、叠“银锭”、备金库、银库、摇钱树……先人们在阳间吃苦受累,在阴间也该有充裕的物质享用。“折金叠银”的过程中,追忆逝者音容,静静与其对话:生者过好,逝者安息!
“十月一,送寒衣”。每逢冬季来临,要为逝者送去铺盖和冬装,使其在寒冷的日子里,能暖暖和和地度过严冬。墓地坟头,燃香送衣,叮嘱逝者:天气渐冷,照顾好自己!
年末岁尾,不忘祭祖,与逝者对话,祝其安好;每有美食佳肴,奉给逝者,请其品尝;心静之时,凝神静思,与逝者对话,轻诉闲聊;迷茫之时,心乱如麻,与逝者对话,解谜消惑……
逝者已逝,生者常忆。无论是传统民俗,还是民间风情,无论是约定礼仪,还是至亲心愿,各种祭祖祭奠祭拜的仪式,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生者:常与逝者对话!缅怀先祖,勿忘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