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九瓣 365日写作计划第18天的写作内容。
学生狗过几天又要离开安逸的家随便滚的床回到4个人住的小寝室翻个身床都会出声的学校了。阿Q是小学同学,有幸考到同一所大学,今天联系问什么时候买票,聊着聊着就变成出来约了。
阿Q给自己手机换了片手机膜,我们挽着走在路上,阿Q看看自己华为的手机,对我说,“早就想换手机了。好想换苹果6啊。我周围的人用的都是苹果,没有的今年也换成了苹果。”
阿Q老早就说想换手机了,说是用久了看手里的手机不顺眼了。
今年过年看大家手里都是苹果也萌生了换苹果6的想法。
为什么想换苹果6?而不是三星,oppo,vivo?仅仅因为它高端上档次吗?名牌效应?虚荣心?(在这里就不谈什么手机的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这些客观因素了。)
不不不,虽然我不否认这些。但这些不是主要的原因。
九瓣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名牌效应背后的社会认同。
我们在对选择不确定,或者在下决定没有把握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周围大部分的意见去做选择,下决定。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首先萌生想换手机的念头,在判断该不该换,选择换什么的时候,习惯看看周围人在用些什么,哦,大家用的都是苹果6,那么这么选择一定是有道理的,这么多人选择苹果6,苹果6一定特别好,买它承受的风险就相对比较小,一般人都会这么想。我也是这么想的。
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你本来没有买苹果6的念头,但在社会认同原理下你又会做出和别人意见一致的行为。
不然怎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苹果6?
在《影响力》中提出了社会认同原理发挥的一个特点——相似性。
我们在观察类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
阿Q想换手机,看周围的同学啊,朋友啊,用的都是苹果6,换成的也都是苹果6。这些与自己类似的人这么做,会引起社会认同,使自己自动判断,买苹果6是正确的。
再谈谈最近过年发红包的事吧,各种微信群,QQ群里呼声很高,大家都在发红包,抢红包。
有钱的早已开头发红包,大家一股脑出来抢,抢完继续哄闹着发红包,也许还是那个有钱的,就算不是这个有钱的,目标转移为领的最多的或者最少的,人们吆喝几句必须发红包,没有红包不仗义,也会心甘情愿发个红包。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抢了红包然后情况不明,含糊不清的人大都有,而人们往往不愿意被扣上“不仗义”这样的帽子,不愿意承担作为饭后谈资的风险,于是认为此时发红包是正确的。
人们往往会强化别人对自身的看法,迎合社会认同是人类的本能。
虽然年过完了,但还是要谈谈过年发红包的一个事情。
每年过年前后都会和燕子一起打牌,一起吃饭什么的,平常联系真的不多。
除夕夜燕子在微信发了长长的一段话给我,一看就是复制粘贴的那种。开头就是一段新年祝福语,然后就是你拿我当什么就发相应金额的红包给我,每种关系后面都附有0.99元到99.99元不等的金额。
同时她在朋友圈也发了某人给她的13.14元红包的截图。本来考虑发红包还是不发红包,看到别人这么做了,心里那点不确定性彻底消除了。直接发了个闺蜜——9.99元的红包。
最近看了《影响力》才知道原因:
在社会认同原理中,我们经常通过观察他人消除不确定性。也就是孤岛效应:陌生环境,模仿他人。
如果事后觉得这么做无所谓,那么换个苹果6,朋友间发个红包这类事倒是合理。如果你觉得买苹果6超出预算,发个金额不小的红包给不亲近的人有点不合理,对于这类事情,我们如何避开社会认同?
1.不要完全信任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带点警惕性。
2.不要盲目从众,按照自我认同做出合理的判断。
3.搞清楚人们是因为优势信息才行动,还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及:社会认同不一定要避开,全看你个人意愿。
又及:由于九瓣对心理学接触不多,也不是专业的,这里只涵盖了社会认同的几个小方面,如果对社会认同有兴趣,请查阅心理学有关书籍及资料。
再及:要开学了我真的伐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