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8,《教学勇气》共读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帕尔默在每一章的结构基本是一致的,总分总,中间几节细分论述,最后引出一个结论。在这一章也是如此:第一节剖析恐惧,恐惧使我们产生分离,第二三四节从有问题背景的学生、教师自身内心的恐惧以及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三方面论述。因为恐惧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我们的制度中、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身,所以最后一节告诫我们不要害怕,我们需要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引向重建联系。
一,剖析恐惧
优秀教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是联结能力,分离的生活让我们和外部景观、甚至自身是失去联结的。所以要想发展优秀教学,我们就需要看透并抵制这种不合常理但又强势的“分离”生活。
1,学术文化是如何和为何阻挡我们过一种联系性生活的?
表面上:被一种隔离教师和学生的的等级系统分离
被学科分门别类的知识领域分离
被教师和学生都得提防的同辈竞争分离
被一种使教师和管理者产生意见分歧的官僚主义分离
而事实是:我们不能把分离仅仅归于外在的教育系统,而是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
作者从教30年,至今仍然感觉恐惧无处不在,我的自我意识跟教学工作连接得是非常紧密的。不仅作为教师的我们会恐惧,坐在讲台下面的学生一样会恐惧。
如果我们正面恐惧,学会去解读恐惧,那么我们不需要一直致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却一直没有什么成效。我们可以通过解读恐惧,用自我知识的力量去客服种种分离性结构。
2,学术文化怎样和为什么怂恿我们把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跟我们的学科相脱离,使得教和学脱离我们自己的心灵?
浅显理由:不顺从体制权利,惧怕失去工作,失去形象和地位
深层次理由:因为分离的结构承诺可以保护我们对抗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之一-----恐惧和异己的他者(学生、同事、学科、内心自我矛盾的声音)直接相对。
种种对正面交锋的恐惧,始于对多元性的恐惧,多元就会有不确定,就会有冲突,因为事实不止一个。再进一步的恐惧就是一种输-赢形式的直接冲突恐惧。接着第三层就是不断失去自身认同度恐惧,这三种恐惧是层层递进。而且恐惧不仅存在于教师行业,其他行业也也都一样,恐惧存在于我们共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恐惧文化是无处不在。
恐惧除了病态的(我们这节主要谈的就是病态的),当然也有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这种健康的恐惧能够使我们对真正的学习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能强化教育。
在最后一自然段,作者想检讨发生分离的三个地方: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我们自己的自我保护的心灵中和在我们主导的认知方式中。其实也是引出下面几节的内容:“有问题背景”的学生、教师内心的恐惧和我们主导的认知方式中。
二,“有问题背景”的学生
学生是我们教师接触最多的对象,也是最容易发生冲突、恐惧,这种恐惧割裂我们与人密切联系的能力。我们需要坦诚面对我们学生的恐惧而不是利用这种恐惧,这样我们就能朝着更美好的教学方向前进。
就“什么是教学中最大障碍”的调查时,我们经常听到的答案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沉默寡言,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都是一连串的抱怨。或者说抱怨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家庭破碎、公共教育不到位等等。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坚持认为当今的学生远不如自己那一代人,这些都扩大了教师与学生的分离程度。就像医生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了”。这里作者举了自己的一次真实教学经历-----“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让作者懂得:课堂上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而是充满了恐惧。这些学生是被忽视的、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所以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恐惧状态(恐惧产生的行为----沉默、退缩和玩世不恭---常与因无知产生的行为相似),所以去发现学生的内心恐惧不是那么容易,但却是值得的。当我们开始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们的教学就会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
三,教师内心的恐惧
对于学生的恐惧,教师选择视而不见还有更深层次原因:就是我们不够认清我们自己内部的恐惧,我们只有认清了自己内部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教师对学生亲切款待就会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如果我们能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他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这在我过去的半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是深有体会)。
四,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
除了有问题背景的学生,教师内心的恐惧,构成我们分离状态的还有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滋长学生和教师们带入教室的个人恐惧就是教育深深植根于恐惧的土壤。而这种认识方式的形成源自我们对于教育使命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
在紧接着的第三段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知识是来自高高在上的某种真理,而这个真理产生于相互询问的复杂过程。如坚持相互询问可以打开建立联系的能力,而权威却关闭建立联系的能力。这种建立联系的能力正是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而支配着教育的这种认识方式在教师、他们的学科和他们的学生之间制造出分裂,这里就提出了客观主义,客观主义制造分离,因为“我们主管生命中不纯洁的成分好污染那个事物和与其相关的知识”,客观主义宣称我们只有保持距离才能真正地、很好地认识世界中的事物。在恐惧的驱使下,客观主义阻止我们与外界事物建立联系。本身客观主义产生的原因部分是因为要把我们从鲁莽的主观主义罪恶中拯救出来,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客观主义却滋养了罪恶的新版本。比如残暴的现代战争就是客观主义横行的令一个产物(这里例举了美国人面对波斯湾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不同)。那为什么客观主义会和极权主义、暴力同流合污呢?因为尽管在一开始客观主义是为了遏制主观主义产生的某些恐惧而生,而慢慢开始客观主义不满足于只是为了阻止主观主义的扩散而对它进行检疫隔离,它的目标在于完全消除“自我”。
作者反对客观主义的几点原因:使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疏远,使我们与我们的学科、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的关系畸形,这种认识方式不能够令人 信服地说明认识过程实际上是如何发生的,即使对学科本身的核心内容也是如此(这里与第四自然段呼应)。世上是没有科学家是通过与世界保持距离、离开世界来认识世界。任何一种认识都是形成某种联系,都是依靠于我们认识的事物形成更深交融的愿望所驱使的。认识就是我们如何跟未及的他者建立关系,与我们未接触的缺乏知识结构的客观现实建立联系,在最深层次,认识总是共同分享相互联系的。我们是通过与世界连接而不是通过与它割裂来获得知识的。
如果我们敢于走出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这样爱就取代了恐惧,共同创造取代了控制,这种联系性的认识方式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相互联系能力的认识方式,而这种相互联系的能力是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
一,不要害怕
恐惧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中、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身),恐惧把我们与其他一切阻隔开。那我们如何能超越恐惧、与现实重新建立联系呢?作者知道的、能把我们引向重建联系方向的唯一途径就是表明为“精神性的”东西。克服恐惧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不是说我们不该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置身心于其中。就像作者,从教三十年,总会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因为在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