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理书柜,发现了怀孕期间写给儿子的日记,扉页我说我要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结果断断续续,一年级之后记录就成了空白。看到他第一次翻身、第一声叫妈妈、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受伤,还不识字的他口述我记录他的日记……,不禁泪湿,为宝贵的记忆重现而感动,为没有续写的空白而懊悔。若不是记录下来,儿子幼时的点滴早就随着岁月飘散在记忆深处。假如,我能保持记录的习惯,这十一年的碎片随时都能拾起。在他成人的时候,那将会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事实上,类似的懊悔经历了无数次。比如上班之后学英语、考研、学其他的,每次我总是兴致勃勃且很容易上手,同时也很容易在三分钟热度过后半途而废。
没有持续下去的原因,一部分来自于所做的并非发自内心的真喜欢、真需求。头脑说我想要,并非真的我需要。也许是出于对名利的追逐,也许是出于对他人的羡慕而跟风,当碰到困难与挫折时,自然是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应对挑战突破重围。
没有持续的根本原因是惰性。即便是喜欢的事物,当惰性来访时,很容易四仰八躺地刷手机、无所事事地发呆、东抹西搞地瞎忙活。眼睛一睁一闭,一天、一月、一年的时光就悄然溜走了。在今天有事拖一拖,明天太忙等一等,后天太累歇一歇中,热情也被消磨怠尽。当惰性来访时,忘记了播下种子还要辛勤劳作、等待时机,没耐心等到开花结果,就放弃了。放弃,远比坚持来得轻松,来得容易。只是当看到当时一起的伙伴转眼已成效显著,回头看看自己一无所成,才不免心生悔意。
除了我自己,我也总能够听到身边很多朋友时不时流露出大大小小的遗憾。“等我有空了,等我有钱了,等我退休了,我也……“很多人忙于”生活“、忙于”享乐“而与自己的热爱擦肩而过。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懊悔着自己曾经的错过。不知道这一等两等,等到了有条件、有时间、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的”那一天“,原先的热情是否依然还在。更加不知道,究竟能不能等到一切都无旁碍的”那一天“。
这让我想起法国著名牧师内德·兰塞姆的故事。
兰塞姆牧师一生有1万多次亲临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倍受尊敬。在他84岁时,因身体原因无法再走近需要他的人。于是他打算写两本书,想把自己对生命、人生、死亡的感悟告诉世人,多次动笔,却因对自己所表达的不满意而停笔。直到有一天遇见一位72岁的临终老人。那位老人年轻时很喜欢音乐,且很被看好,但20岁时迷上了赛马,把音乐荒废了。当时专业水平尚在他之下的一位同学后来成了著名音乐家,而他只有抱憾终身。这次见面深深触动了老牧师,他回到教堂,将自己60多本日记记录的临终忏悔陆续整理编辑,并拟好了书名叫《最后的话》。未料在即将出版之即,所有的资料在里昂大地震中毁于大火。此时牧师已90高龄。他很想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为世人留下一本对生命的启迪之书,最终却只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成为伟人不是我的志向,但让人生多一些乐趣少一点遗憾,是我的目标。
很庆幸,近几年我开始逐个去体验我想要的乐趣,而不是去等待,不是去权衡它究竟有用没用。儿子的成长记录虽有遗憾,所幸我还有机会再开始。与其日后遗憾,不如现在开始。任何想要做的事,只要现在开始,永远都不会太迟。
想要就去做,持续地做。时间,最诚实,最公平。对谁都一样。把时间放在哪里,哪里就会挖掘出意想不到的宝藏。
想要就去做,持续地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真正想要的,我相信,日积月累,有一天收获成果的喜悦终将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