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幽绿孤独中,相爱者拯救彼此。电影开头场景,从梦中浮游到醒转,显示了绿色的微妙。当涉及水与浮游时,绿色看来如此诗意柔曼;当回到现实时,绿色很阴森,甚至孤独。实际上,电影里每个人都孤独。是1960年代美国式的孤独。
女主角是哑的,寂寞的——上夜班,千篇一律的生活,乐趣是在澡盆里撩水自慰。
插画师是孤独的——画作始终没被接受,又是一个同性恋,始终与猫为伴。
泽尔达是孤独的——她是一个处在种族歧视猖獗年代的黑人,有一个背痛得无法动弹,明显也志趣不同的丈夫。她唯一的朋友是个哑巴。
苏联人是孤独的——自己人不信任他,美国人不信任他,连自己的名字德米特里都像个秘密,不能轻易出口。
连大反派斯特里克兰都孤独——家庭与工作,他都格格不入,乐趣只能从虐待男主角身上找。他甚至通过买一辆豪车,成为一个标准的1960年代美国成功人士:当然终于也没能如愿。
男主角是孤独的,那自然不用说了——他就像是女主角收养的美丽小宠物。
所以故事也无非是孤独者的彼此救赎。
整部电影,两种镜头最多:其一,单人面对镜头,与镜头对视的静态;其二,斜向45度的动态。镜头很近。极少远景。极少室外景。长镜头基本来自于对1960年代美国街景的表现。
德尔·托罗显然希望,你驻足于所有人物的孤独之中,近距离感受到他们的压抑与孤独。因为这种孤独如此让人窒息,所以女主角后来,浪漫到极致的水漫金山拥抱戏,以及舞台对唱戏,都没那么突兀了,甚至让人满意了:既然逃不过满眼的绿色,那么就让水使绿色诗意化吧!
结局,也像是一个对孤独者的慰藉。反派完蛋了。插画师被治愈了。女主角脖子上的伤痕反而成了鱼鳃,让她可以在水中持续呼吸。
所以这结局,比《ET》还完美:ET是孩子们送走了外星人,本片的结局却是如此美好。那些在人类世界的残缺——哑巴、伤痕、孤独——在水中世界,却异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