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怪杰”,是从关注申音开始的。而了解申音,则源于一个特殊的事情:“罗辑思维”分家。我是从这次事件中得知,名满天下的“罗辑思维”背后站着一个申音,罗辑思维最初的格局就是申音确立的,可见申音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申音与罗振宇散伙后,很快就听说申音要推出新的玩法,一段时间后,传出的创意是要打造一档基于“一万小时定律”的互联网草根达人选秀节目,终于在今天,偶然看到了几段视频,我才知道,申音系上围裙亲自下厨,给我们做的这道菜,终于要端上来了。虽然还处在“内测”阶段,但是食客们下箸尝上几口,一定会觉得味道还真不错。
早就听说过所谓“一万小时定律”,即一个人在一个特定领域里连续识训练时间超过1万小时的话,他就能成为这一行业里万里挑一的顶尖专家。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到底要多久时间呢?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基于上述理念,申音眼中的怪杰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他做的事情就是他的爱好;第二,他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投入超过10000小时;第三,他是这个领域那10000分之1的佼佼者;第四,他通过练习已经掌握了其中的科学方法,并且愿意分享这些方法。
从这几个条件来看,怪杰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就是“异类”,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不走寻常路”的家伙。做的事情就是他的爱好,最后把爱好做成事业,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放眼周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将就着过一辈子,爱好兴趣早早地让位于现实生存,不敢倾听内心的声音。此为“怪”。“杰”当然是指这些把爱好当饭吃的家伙,将看上去单调枯燥的事情重复千万遍,最终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人中翘楚。我觉得怪杰一定是那种对生活充满无穷渴望的人,他们永远不会停止向前冲的脚步。申音说,“我们想做的是通过互联网真人秀的形式来展现不同的生活方式,帮助新生活方式的创造者打造自己的互联网品牌。”所以这档节目也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即使我们成不了怪杰,至少也应该是在通向成为怪杰的路上。
今天看的几个视频,有做PPT的,有玩打击乐的,也有做健身教练的,我最喜欢的是写字的---朱学东。看完视频,再百度一下朱老师个人简历,让我大吃一惊:资深媒体人,做过大名鼎鼎的《南风窗》、《中国周刊》总编辑,从事媒体行业近20年,1万小时是跑不了的,绝对算得上是超级达人了。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朱学东老师说到他有每日记流水账的习惯。也就是写日记吧,我估计每个读过书的写过日记,但经年累月、坚持不辍写日记的人非常少。据我所知,终生写日记的名人中有曾国藩、蒋中正、胡适等人,卷轶浩繁的日记,成为一个人一生行状功业的缩影。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定具有强大的内心、坚韧的意志和远超常人的自我控制力,对于这种人我都非常佩服。有一次,我读到《吴宓日记续编》中的一册,记载吴宓晚年在政治风暴裹挟下的凄苦生活,吴宓每天不厌其烦地在稿纸上写着,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一日三餐,吃了几个馒头,几两面,“鸡卵一枚,白酒一杯”等,这是真正的流水账。一个国学大师,在斯文扫地、尊严受辱的年代里,每天记下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事情,很难想象吴宓先生当时的心境。我想吴宓先生也许是在用这种看似荒诞的笔触来反抗荒诞的现实吧。
再说回到朱学东老师的流水账。我按图索骥,浏览朱老师的博客,发现他放上网的每一篇流水账写于2006年1月2日,至今快满9年了(实际上他写日记的时间更为久远)。近几年的流水账几乎是一日不少,这对于以强度高、压力大著称的媒体行业高管人员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朱老师在日记中“不隐恶不虚美”的写作态度。真实记录自己生活史的人,为自己留一份镜鉴,也为读者、为社会留下一份见证:让我们见证了在不堪的世代里,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
通过《怪杰》,我认识了朱学东老师。我相信,朱老师以及其他怪杰们的意义 ,一定会通过互联网得到放大,影响到更多的中国人,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坚定他们走自己的路的信念。
谢谢朱学东,谢谢《怪杰》,谢谢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