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讲个故事:
有个叫牛牛的男孩在上小学之后,行动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当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喊“一二三,手背后”时,他怎么也难以坚持一直把手背在后面不拿出来;当老师上课提问题的时候,他总是不记得要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先把答案说了出来;当老师让同学们排队回家的时候,他总是一眼看见了来接她的爸爸,就忍不住从队伍里跑了出来……
老师非常恼火,她让牛牛抄作业100遍,在课堂上罚站。在老师和父母的“紧密配合”下,牛牛终于变成了“听话”孩子。
但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上学了”。
再听个故事:
一个女孩,在上课的时候,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别人聚精会神地听课的时候,她不住地把课桌打开关上、打开关上。别人安安静静地写作业的时候,她写一个字,打开桌子掏出橡皮擦掉,再打开桌子放进去;再写一个字,再打开桌子掏出橡皮,擦掉之后再放进去。看得老师眼花缭乱。别人都坐在座位上听课,她非得站在窗子边,说是要和宣传艺人打招呼。种种令老师头疼的不听话。
后来,被迫退学,转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学校—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姑娘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她就是我们都熟知的小豆豆,设想一下,如果小豆豆在妈妈和老师的“紧密配合”下,变成了一个老老实实的听话的孩子,还会有后来的黑柳彻子吗?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词儿,也许就是“听话”二字了。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就是淘气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们在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个听话孩子。
但是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听话”——这一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不敢提出来,为了讨人喜欢,更不敢与长辈争论。这样过分强调孩子“听话”,容易使孩子有奴性,丧失独立性,对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对邪恶势力不敢抗争,以至于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媒体中经常报道的某某模范人物自杀或犯罪,人们常常大惑不解,但他们从荣耀走向毁灭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由“问题儿童”演化为“问题大人”的。但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更显示出此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
不少父母常常用“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来指责孩子,其实这样的指责是不对的,它会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听话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查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2岁—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个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个孩子,做了个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反抗性强烈的儿童中,长大后有84%的人有果断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在反抗性不显著的孩子中,真正称得上有意志力和判断力的,只占2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有关于解放儿童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使其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从自己做起,从自家做起,最先解放者必定是最先觉醒者。
要解放儿童,专家们建议父母们可从几个方面做起:
1、经常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家里有什么事情,可以和孩子讲一讲,让孩子了解情况,并征求孩子的建议。也许孩子的意见很幼稚,但没有关系,孩子毕竟是经过自己的思考,选择了他认为最好的建议,父母们应对孩子的建议给予重视和鼓励。
2、给孩子一定的决定权,让他决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必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更不要总是决定孩子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变得过分依赖。适当给孩子一些决定权,让他们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背什么书包、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小组、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