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进了培训这一行已经一年了,在与各类讲师接触的过程中,感到一对鲜明的理念差异,即“课程”与“学习产品”的差异,这两个词的微妙对比,很有意思。
相比较于“课程”,“学习产品”是一个新概念,在它之前的过度概念是“学习体验”,培训市场就像是一个迫不及待长大的小姑娘,一把扯下面纱让你看看真正的我有多漂亮,但也确实就是个小姑娘啊,还年轻着。
现在很多所谓的“课程”,不过是大咖分享,那些大咖讲述的是他自己的经验而并不是道理,讲经验太简单,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有经验可以讲,讲道理必须有横纵深入的研究才行。现在很多所谓的“培训师”,最引以为傲的事,是拿着一份ppt就能去讲课;听完某老师的一次课,就敢拍着胸脯复制这门课;更有很多参加过为期两三天的认证班,就敢说自己是培训师的人。在这里我并不是鄙视这些行为,不挑内容多上课,多听课多拆解,去认证班学习一套系统的课程结构,都是提高培训师能力的途径。途径归途径,目标是目标,以次为主不可取。
如果我们去问学员什么样的课程是他所喜欢的,几乎都回答“学到东西”、“很有启发”之类,花钱花时间去听一堂课,学员心里的小天平清清楚楚地衡量着,这堂课对自己“有没有用”。学习产品正是基于此的“需求满足”模式,或者称为“问题解决”模式,课堂内容尽可能仿真,甚至直接把实际问题放在课堂中来尝试解决,再回到实践中,已经是解决方案的迭代版,学员的获得感因此饱足。
一切根源在我们如何理解培训,百科中定义“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简单概括培训主要解决三类问题:1,从不会做变会做(技能补充);2,从不知道变知道(知识补充);3,从不愿意/不相信变愿意/相信(心态补充),结合学员&培训师这两种角色,总共分为六个区域。
“课程”多半在2,4,6区域,陈安之类洗脑大师绝对在6;“学习产品”多半在1,3,5区域,更多强调1。
五年之后的培训市场会是怎样?或者问未来的培训是不是可以更直接一点?
比如2区域的极端形态是否可能变这样:“教别人”这件事是固定在某个角色身上的,为什么学习要以参加一堂课的形式,而不是参加一个项目的形式呢?以助手的身份参加一个项目组,跟着负责人学咯,这样还能见识到更全面的内容。
职场学习会逐渐从公司体制中剥离出来,因为有实力提供培训系统的大公司毕竟是少数,那么职场技能学习这件事会越来越明确为个人要解决的问题,你不学,就竞争不过别人,跟当年你不去补习班,期末考试就落后几名是类似的。
在项目组中师徒制学习形式,会不会比一堂课的学习形式更为高效提高技能呢?
比如3区域的极端形态猜测:首先人们共享一张知识地图(这个地图本身是存在的,只是很少有人去整理它),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是差不多的,知识点的呈现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从学员的角度,我知道自己接下来需要了解哪几个知识点(参考地图),我知道目前有哪几位培训师包装了这些知识点(不同形式),根据自己的偏好选一个课程听完就算。知识如果不被人所知所用,是没什么价值的,而它一旦被人们所知所用,本身也就立刻失去了意义。
3区域市场拼的是谁能最快让学员掌握知识,跟着哪位培训师能最快学完走人(抛弃培训师了)。
不去一一猜测了,“课程”类培训会一直有它的市场,“学习产品”类培训也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但身为培训师要明白一件事——培训是学员的“投资”行为,不敢衡量ROI的课堂终究会被学员略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