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和小姨聊天,老师这一职业让人羡慕,每年都有寒暑假,休息也可以领工资。可是小姨却有不同看法。正如钱钟书《围城》,墙内墙外不一样。也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的狭隘视角。
在读书的时候,特别羡慕外出务工的大哥哥大姐姐。只要谁家孩子寄邮政汇款单(后来用银行转账汇款,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回村,不用高音喇叭,一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种口口相传会被无限放大,俨然成了全村的明星。内心盼望早点长大,出去挣钱,也把钱寄回家,也让自己和父母享受荣光。当听到"什么时候能和高年级的同学一样,有一张长大成熟的脸"的歌词,这种挣钱的愿望更加强烈。
毕业参加工作,找到第一份储备干部的工作600元/月。每天宿舍、饭堂和车间三点一线来回,每月休息2天,晚上加班学习工作技能。中午一般不准出厂,除非持有放行单。除非生活必需品少了买点外出,人多走就累。尤其是上晚班,最开心的事是睡觉,根本没有时间逛街购物、游玩等。如果自己违反厂规,宁愿罚款,担心主管取消轮休。虽是正常轮休,也可能因为赶货、人手紧张被延期。两个月才积攒1000元寄回家,这一次没有带来荣光,相反带来了痛苦。过年回家最怕村里人问多少钱一个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学间也不会直言相问,嘘寒问暖,对工作岗位、工资等讳莫如深。说少了怕被别人比较,真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说多了怕被别人借钱,实际上就是那么一点钱,没钱可借呀,自己的父母最清楚,内心又在自责自己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人有时陷入"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的境界,自我安慰。
这时我才深深明白:前些年寄钱回家的光鲜已不复存在,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别人寄5000,10000元回家,那肯定辛辛苦苦积攒了大半年,甚至是一二年呀。后来再被问到多少钱一个月时,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自己回答:不多,够养家糊口了,有吃没剩。有时候天真在想,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多好呀,永远不要长大。
回到正题,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哪个职业,哪个岗位,都会遇到职业瓶颈期和职业倦怠期,当我们厌倦想放弃时,很多人替我们惋惜。如GYL张萌从浙大网红专业退学,遭到家人、亲朋好友的反对。她退学的理由是不符合她的理想。改开,让一部分胆量大的人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创业获得了成功。
我们熟知的《卖炭翁》,衣衫褴褛,手脚冷的哆嗦,双手来回搓,从嘴中吹口热气来取暖,但他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这样木炭可以很快卖出去。很多人家因天冷围在炉火避寒,甚至在诅咒这鬼天气。还有一则卖酱油的广告"就在这儿晒,晒足180天,晒出美味晒出鲜",该传统酿造方法说明天然无污染。公司希望天天都是大太阳,而我们也喜欢是晒出来的酱油,但不喜欢天天热。
因为厌倦盲忙茫,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易效能寻求改变。做班委不敢上、不愿上,推三阻四,过后又后悔又羡慕他人有收获,永远做跟班,永远做配角。听了再多的分享,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没有积极主动。改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谁熬过来了谁就收获。我们要喜欢改变,爱上改变,人生从此大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大脑喜欢看到光鲜亮丽的外表,不去关心背后的汗水和泪水流了多少,不去关心她们"厌倦"的真实原因。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厌倦生活,幸福感越来越低。
当我们厌倦工作、生活,却有一大批人喜欢工作、生活,享受工作、生活,感恩工作、生活。专注聚焦一个专业领域,想办法优化提升,向纵深挖,做到No1。
厌倦和喜欢因人因时而异,它们会相互转化的。你所"厌倦的",正是别人“喜欢的”。因为你失去了目标,而别人正走在梦想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