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朋友,同事亦或是同学在拜托你做一件的时候已便利贴的形式告之?你是否喜欢这种方式呢?
对于自己而言,真的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因为你会觉得,他让你所做之事你是情非得已,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对方并没有给我们拒绝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这样,比如有朋友找你帮忙,微信告诉你,前一秒还和你在聊天,后一秒你说不行的时候不理睬,那你说,你是办呢还是不办呢?
不管怎么样,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就是为了让你产生一种无力感,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又比如,我假期看过一部肥皂剧《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有一个情节并非爱,并非情,纯属职场中事(虽然年幼的我还未历经职场之风雨)但是,这段剧情,我至今记忆犹新,尤其当我看书到这点时就不由得想起!
剧情是这样的,公司副总经理的老婆和他闹离婚,闹的不可开交以至于副总经理必须请假回老家,当他来到总经理办公室,他说了事情的原委,总经理表示同情而且同意他回家,但是(都是套路,事情的关键点永远在but之后)在副总经理表示感谢之后,总经理开始说最近公司各种各种的忙忙忙,接着装出自己最近腰痛病又犯了,明天后天又得去趟医院,于是乎善良的副总经理说,他的事再缓缓,不着急走,这时候的总经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从表面上来看,总经理并没有明确说不让副总经理回去,似乎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副总经理,但是他却让副总经理感觉到:回家是一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弃总经理的“安危”于不顾。
整个剧情中,总经理将副总经理的善良抓到了极致,虽然副总理本就是一个善良老实的大好人,但是我们都知道请假回家才是副总经理最想做的事情,而继续坚守岗位并非自愿!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许多看似自己自愿参与去做的事情,回过头看看,都会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感到好笑,甚至难以相信。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背后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这股无形的力量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举止,行为,甚至感觉的设置,创造出具体理念的情境,使得你接下来的行为倾向于能够显现出积极的意义。以副总经理为例,“他回家去”=“工作不积极,只关注个人生活而并不是以大局为重”即“消极意义”;“留下来”=“工作积极”。因此,副总经理内心的需求被总经理描述出来的“积极意义”压制住了,总经理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控制住了副总经理的行为!
事实上,环绕在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销售、广告、宣传策略,都十分懂得如何为受众创建一个积极的情境,让你在不自觉中认同他们的观点,并且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其中。
然而,无论操控者(类似于总经理)向我们描绘出如何积极的情境,有一个事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我们仍然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价值观念,我们就像生活在奴役之中,虽然我们生活在奴役之中但却不知道被奴役,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被奴役而快活。
然而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真的是生活在奴役之中而不自知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的感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轻易的服从权威,作出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这种心态,在现实生活中被叫做“不得已”。一个又一个不得已,其实映射出了我们内心的“服从心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道德意识和服从权威(坏的权威)之间的挣扎,这也是对人性的最大考验。
在生活中,当我们做了一个不符合初衷的决定,或者产生了某种令自己费解的想法时,我们不妨小憩一会亲自去感受一下那股“无形的力量”,并问问自己:
“我真的是自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