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有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言可兴邦,片语可误国。
这是一个重“说”的时代,什么都离不开说话。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指出:“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
有人提出,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会说话,能好好说话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说话走心。
《如何实现有效社交》提出成为高段位的沟通者的秘诀之一是建立听众档案,聊天的时候时刻记住:
第一:你的沟通对象是谁?
第二:ta遇到什么困难?
第三:什么能激发ta的兴趣?
与人交流时,时刻记住你到底在与谁交谈,将沟通对象的需求放在心上,就能称之为走心。
曾经目睹过一次相亲,落座后不久男方就开始大聊特聊政治,女方明显不太感兴趣,气氛有些冷场。大概那位男生也发现了,转而开始聊篮球,聊运动员,气氛更加尴尬。
我想,假如那位男生称赞一句那位女生的衣服、妆容,或者干脆聊吃的,可能效果更好。
刘墉在《说话的魅力》中他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他在电视台当记者的时候,有一天赴某纪念馆馆长的邀宴。那纪念馆原来已经破旧不堪,自从新馆长上任,大力整顿,居然全面改观。
在席间刘墉特别为此捧了馆长一下,一边敬酒一边说:“你来了××馆,真是‘生死人而肉白骨’。” 谁知道事后馆长居然对别的记者抱怨,说刘墉为什么把他形容得那么不堪!
所以,在书中,刘墉老师强调:希望说话动人,先得看看听众是谁,他的教育水平如何,甚至他的政治立场怎样。你不能对知识程度差的听众讲谠言宏论,也不宜对高知识分子举太庸俗的例子。你在不确定对方听得懂的情况下,甚至不能使用太少见的成语和形容词。
所以,一个说话人或演说者,最好先私下了解到场听众的背景,再决定说话的方式。
好好说话其实不难,以你的沟通对象为中心,交流之前、交流过程中多关注对方,而不是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夸夸其谈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