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认为,一个人的命运跟世界运行规律相比,是无比渺小的,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为0%。
拥有这样的态度并非与生俱来,很多事情告诉我,努力本身除了带给人们一种满足感和安定之外,意义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比如高考,比如投资,比如恋爱等等当你付出一定时间精力财富的东西之后,仍然很难有一个“基本回报”让你获得一个“低保级别”的信心,促进你进步和努力。
著名的作家Michael Lewis曾撰写《Money Ball》,书中讲述某三线棒球队因为团队+运气而晋升一流的事迹。而后来在2012普林斯毕业演讲时,他再次将这个故事拿出来提醒毕业生,运气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重要的成分,拥有成果的人不必过于自傲,因为很多事情是命运的安排,并非全是我们努力的结果。有人叫它运,有人叫它命,听上去很抽象很不负责任,但是确实存在。
不过对于我来说,我关心的不是什么老天会安排我成功,或者安排失败什么的。
真正让我特别开心的是,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放放心心地去认为失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各种事物,我可以变得更随和,因为成功的概率从来没那么高。
因为随和,我发现生活里好多努力尝试过后没结果的事情,都可以用那些“隐藏的不确定性”来解释。
比如你没被公司聘用,是因为HR的星座和你不合,你的项目没通过,是因为领导已经有朋友出面帮他解决,你的作品没上首页,是因为每天编辑审稿太多,没看到你的作品而已。我不仅变得容易接受结果了,而且还对自己懂得、看的比别人多而感到满意了。
因为随和,我不仅对结果不太在意,对过程也有了更多的处理方式。比如当你参加会议,提出一个来自于你思考多日的想法却被在场人士反对,或者质疑的时候,为求会议和谐进行,你会退后一点,听听所有人的看法,再加以补充,从主动瞬间进入被动。
随和听起来是一个让人感到放心的词语,而追随随和生活方式的人,似乎也会变得温柔、得体、智慧和浪漫。
然而,时间一长,自己有没有因为随和变得舒坦其实并不清楚,但逐渐发现,这样久了之后,心态会出现两个变化:
1.变得淡定
通过接触失败、了解失败、习惯失败之后,心境的确会变得平和,不再因为失误、丢失机会而摔杯子砸桌,项目上的失意的自己也会考虑选择做其他事情,在其他战场找回自信。面对批评不会立马低头,会先笑笑然后边喝水边低头。
2.但,也可能变得懒散
面对失败不过激反应是好的,但连续不断地选择退居幕后,忽略了因此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可就有点糟了。你的确可以在面对结果之后淡然面对失败,但是别忘了,当初一开始做选择的时候,你一心想的是成功哦,你为了当时想要成功而付出的一切可都是为了那唯一的结果。
而你突然改变画风,选择不看重那个结果的话,很可能慢慢对过程也疏忽了起来,就像一条反向燃烧的导火线,爆炸点灭掉,燃火灭掉,最后连火源也灭掉。
说实话,在城市里工作,你或多或少会面对很多需要做决定,挺身而出的场面。而随和,给了我们机会从侧面对待这些问题,而非正面。
随和的确很有用的原因是,它令你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不会直接带来杀伤力,同时,你也提醒你不要给自己造成心里压力。不强求目标、不咄咄逼人是随和的主旨,这样的特点能够在忙碌的生活节奏里,给很多人带去缓冲的机会。
但大多数人缺乏信任、缺乏理解的时候,随和表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的和善状态,却又很容易被曲解为蛊惑。在急功近利的快节奏都市生活,随和似乎很容易显得不够有进取心。
前段时间,朋友圈传疯了一篇感人至深,却有些悲伤的推文《一个人,和他的爱》。
有时候想想商业的残酷、经济的现实是很令人疲乏和感伤的,很多人拼到牺牲生命,离开最爱的人为的竟是一个看不到头的目标,想想真是感到说不出话来。但是商业真的难在这儿吗?无论是亲身工作,还是随时学习观察,我始终觉得大部分人将注意力摆在了竞争上面执行,和竞争者撕逼,和同事争资源,和消费者压价格成本,而非高效的创新。
我们将每天的生活定义成了“战斗”,那么我们便不是各自岗位上拥有尊严、教养、知识技能的专业人,而是随时堤防尔虞我诈,随时抱着武器、战战兢兢的战场难民。
回到随和上来,我认为随和它太抽象,没办法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绝对是一个我们可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一个态度。
如果我们能够试试随和的态度,试试对当下事情不那么看重,试试给自己多点时间想想其他的东西。我们或许就能够给我们机会将注意力和时间放到创造一些真正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更高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的工作当中去。
如果我们能够试试随和的沟通方式,试试对同事、老板不那么生硬的对话,我们或许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更快地在各个团体中获得更好的解决办法,建立一个真正的集体。
不同的态度意味着不同的解决方式。你可以随和,你也可以严格。只是生活远比我们复杂,你把它当对手,它就找日子碾压你,你把它当朋友,它就好好待你。
硬碰硬是一种办法,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