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春的盎然,不如夏的炽热,少了冬的冷冽,秋来的走的都是那么的不干净利落。
第一次微风徐徐吹起的时候,我以为秋来了,但她没有。在那之后的好几天,炎炎夏日里的空气依然闷热的想找人大吵一架;第一片落叶落下的时候,我以为秋来了,但她没有。在那之后的好几天,炎炎夏日里的太阳依然每天灿烂的笑着;第一次看到怕热的你从柜子里拿出外套的时候,我以为秋来了,但她没有。在那之后的好几天,你只是把外套给我,并叮嘱着我,千万别着凉了。
秋究竟来没来,我也不确定。但我知道,自己的心里头是暖的,暖的没有秋天。
一直到中秋那天,我才发现其实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秋天的到来 。早在第一次清风徐过小草娇嫩的脸庞,早在第一片落叶摆手弄姿后又轻吻大地,早在第一次,粗心的你却记得我容易着凉,秋,就已经悄声无息的来到了我们身旁。
自古“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一年明明有十二个月,十二次月圆之夜,怎么到了中秋这天,无论是思乡,思景,思人,都思绪渐浓。究竟是嫦娥带动的热潮,还是秋渲染的氛围呢?
若说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日子,夏天的百花争鸣似乎也能激起内心不怎么高昂的情绪,那秋呢?是代表失去,还是一个人的孤寂?在这么一个被誉为秋乏的日子里,着实让人有点提不起干劲。
这不禁让我又想起了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这首诗的意思大概是: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这,不就正是秋意带起的节奏吗?
不过,即便如此,我认为秋的心里其实还是有股温暖的,不像外表看上去的那么冷酷无情。不然他也不会在带走最后一片落叶前,还特地将橘红色的染缸打翻。看!那散落着一地的秋叶,不正是秋挥霍热情的代表作?
就像是内心深处还住着孩子一样,秋只是一个有点不善表达的孩子,不知如何表达他的喜怒哀乐,却又极其渴望被肯定,所以尽其所能的做点小动作吸引众人的目光。她是胆小的,但同时也是勇敢的;她是大胆的,但同时也是内敛的;她是变化多端的,可爱的,唯一的,尽管不像其他季节那样干净利落,但她就是她,不一样的烟火,不一样的秋……
话说,其实多数人都像这“晚来的秋”一样,不善表达自己,但需要被肯定。
文学上不少前辈们喜欢借物喻人,后来才发现这样以第三人称表达的方式,像极了我们在社交中的样子。
就像是,我们在询问别人意见时,总会假设:我有一个朋友......
又像是,我们在拒绝别人时,会使用:他那边人手不够,我先过去......
鲜少人会直截了当的说明:“我也没啥事,但我就是不想答应你,我不想做。”
询问意见的时候,多半是担心丢了面子,婉言拒绝时,多半是怕失了体面。你说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社交能力,我却笑而不语,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已经变成了“没有答应你,是我的错”。
最“巴适”的人际关系,莫过于我可以直接拒绝你,我也坚信我们的“关系”一如既往。
就做自己吧!想拒绝的时候就拒绝,想疯狂一场的时候就疯狂一场,毕竟人生无“再少年”,你也只属于你自己呀!
《晚秋》其实是属于2018年里,自己回忆里的秋,是自己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两年前答应读者们的“四季系列”会慢慢从《暖冬》开始填坑......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