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圣诞玫瑰》,心情很复杂。
杨采妮作为明星,我几乎没有记住她任何作品,作为导演,2013年她的处女作《圣诞玫瑰》确实让我惊艳。把如此严肃、冷门和压抑的题材,作为处女座搬上大荧幕,杨采妮是很有胆量的。
根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每五个妇女中,就有一人一生中会成为强奸或强奸未遂的受害人。而在香港,2011年警方立案的非礼数目已达1415宗,平均每日3.9宗,每6小时就有1宗发生。
杨采妮,以性侵题材拍摄了这部处女座,在商业电影泛滥之时,有人在深刻思考人性,作为观众值得庆幸,而对创作者也应该鼓励和支持。
“圣诞玫瑰”这个名字,它在传说中是一种可用于治疗精神病的花,但需要小心分量,如果用量过多,就会变成剧毒,甚至致人死亡。导演用它做了不易察觉的隐喻。“即便你受伤很深,也不能做为伤害他人的理由”
影片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关注,对弱势,受伤群体的反思。
人生中最难被磨灭的创伤,就是被遗弃与性侵犯。女主很不幸,这两种最伤的痛都发在了她的身上。并且已经很不幸的是,她只能依靠轮椅行走。这两种创伤,在她头脑里留下最固执的情境与情绪,并会不经意的影响她的人生,使她陷入困境,甚至早已不知不觉的扭曲了灵魂。
影片中,身患残疾的女主将她的医生告上法庭,罪名是性侵。双方律师在法庭上不停的周旋,真相只有一个,而真相的背后却更加刺痛人心。
影片结尾,当女主在法庭上声嘶力竭的控诉10岁被母亲的男人强暴,母亲看见却不制止,并将其遗弃。直指人心最深处的罪孽。这段控诉与独白直接将影片带入高潮,而直接将我的心情拉入低谷。从心理学角度也真的希望女主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积压情绪的释放,最终能够解脱。
三大影帝两大影后加盟,也是一大看点,作为处女座当然会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绝对不影响这是一部良心之作。
但是,那是电影,真实生活中有这种经历的人到底怎么熬过去?可能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们的心境转变有多么复杂和痛苦。
十几年前,我身边曾经发生过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某大学特教学院院长猥亵女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包括预前班达几十人之多,关键是这些女学生都是聋哑人。她们当中有的一点都听不见,一声也发不了,有的只能发出及其简单的声音。她们不能像正常的花季少女那样遇到危险可以大声呼救。这个院长就这么光天化日之下不断做出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直到有一天有学生议论,告诉了专业老师。十几名专业老师联名上告都被校方压制。最后老师私下联系报社记者,在校方一直不给予正面回应之后,市晚报大篇幅的登载了这个消息,校方才将院长撤职,其实是保护了起来。因为按照事件的恶劣程度,这个混账院长绝对可以坐牢。
这件事我之所以了解的很清楚,是因为我们都在一所大学,那些姑娘我很多都认识。那些聋哑姑娘真的各个都很漂亮,聋哑人由于听力受限只能通过文字和画面感知世界,祛除了世界的噪音,所以他们真的普遍比常人单纯。
其中一个我比较熟悉的聋哑姑娘当时大二,她哭着把被侵犯的经过告诉我,我懂一些手语,但是我还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再次跟她确认事情的严重性。当时我被那些专业老师叫到办公室给记者们做翻译。
我在办公室里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小姑娘进来说明自己也是受害者,当时20岁的我真的很害怕,我都不知道那个下午在烟雾缭绕的教师办公室里我是怎么熬过去的。直到今天想起这件事心情都不能平静。
我不知道当初那些聋哑姑娘今天心里的伤还有多大?她们是否有人没法熬过去?有没有影响她们现在的生活?或者她们有没有人像《圣诞玫瑰》里女主那样有严重的心理扭曲?而自己竟还不知道。
当你遇到性侵,你会选择说出来还是不说?说出来的话,怎么说?向谁说?你的选择是什么?
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还存在缺失和漏洞。但是,我总是像念咒一样的说人生是有希望的。
但愿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