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程中训练好。
——叶圣陶《好读书而求甚解——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对于写作教学十分的困扰,学生的写作状态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学优生三下五除二的就能把习作快速完成,质量上佳,而学困生则是眉头紧蹙,停笔不前。究其原因是对于语文学习的习惯造成的下笔难的苦果——不读书。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小学阶段有很多丰富的图书资源供给学生阅读,唐诗宋词的传动经典、笠翁对韵的经典传唱、传统经典文化的耳濡目染,林林种种的学习中阅读中总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但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区别就在于对于书籍的与阅读量、积累程度、思考方向。
每一个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对于知识的认知有着自己层面的理解,作为教师,引导的作用很是强大,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受限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同一时期发展水平的不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媒介作用更加明显,沟通家校合作、带领学生实践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与水平。首先,就要把每一节语文课转换为阅读课教学。当这个理念一出现的时候,有些老师会想,那样备课多困难,不论什么样的课文、课题都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思考,不仅为备课增加难度,也延缓了授课时间以及课程进度。其实不然,万事开头难,当教师以阅读课代替讲读课的形式开展起来,遵从着“二十一天养成习惯”的方式方法,学生在不断地学习熏染中、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阅读文章的能力,分析文章的思维,推断文章前因后果的意识,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对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一个过程。当学生将阅读习惯养成,语文课程的开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有老师置疑:基础知识怎么教?阅读课程是指课程的本身,还是指整本书全部课文都采用 相同办法引导教学?面对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从教学智慧方面展开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程度也各不相同,在这个大前提下,养成阅读习惯仅仅靠每天课堂四十分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打造阅读环境、熏陶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习作难题就迎刃而解。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基于日积月累的量变产生质变的一个过程,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的熏陶,到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宋词元曲的过度,再到文言文、白话文、国外经典名著的熏染。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经历,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内、学校里,更应该贯穿漫漫人生旅途的各个阶段,而形式最为简单——阅读。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后人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不断地实践、思考、总结、应用中结新的理解硕果,更是对于文化理念的继承发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亦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习作教学难题就迎刃而解。教师的引导、主题思想的发散、学生审视问题的角度……这些都是习作训练的常规方式方法,语文教师在习作课程中不仅仅是解读题目要求,更要将习作的重点内涵予以解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素材收集的方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就会写出一千篇习作。诚然前者是对文章理解的解读,后者是对文章习作能力的期待。前者可以实现,但是后者就很难完成目标,很多学生掌握了习作技巧,也就是很多补课班、辅导班、培训班“名师”讲授的万能公式——生搬硬套种种范文强加于应试作文中,“解决”了学困生的写作难问题,应试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学生仅仅是学会了万能公式,学会了应付考试,但没有学会阅读的方式方法,没有领悟写作的真谛。这样的“教育”是真正教育的悲哀!
回归教育的本源——传道受业解惑,这是亘古不变的思想。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这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一步步改变提升,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转变教育的思维。科技时代的信息化推动教育技术的改革创新,教师的工作重心依然没有改变——启蒙明智,立德树人。但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步而变换方式与方法。00后、10后的学生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技术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中,传统课堂的束缚已经被信息化交互式学习方式以及多媒体工具的运用所打破,而教师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制定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软件、学习APP、网络课堂等等方式方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阅读拓展打开一条新的路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引导学生优秀的学习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作水平的提升必然在大量优质阅读的基础之上。阅读习惯的培养则需要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量变的积累必然会引发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