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转载授权请见文尾
“九锡(cì,通‘赐’)”又称“九命之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立了特殊功劳的大臣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通俗地说,就是天子送你一个欢乐大礼包,包里共有九项大礼。礼单各朝各代大同小异,略有不同。
这些东西本身未必有多高的实用价值,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实际。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一个范儿!本质意义在于获赏大臣在礼制和威仪方面无限逼近天子的逼格,体现一种过格的“荣宠”。所以这种大礼包一般必须是天子主动赏赐给你的,人臣绝对不能私自摆这个谱,否则很可能有“大逆不道”的嫌疑,搞不好要灭门九族的。
现在我们来扒一趴“大礼包”里究竟有些啥?依据《礼记》记载,有车马、衣服、乐县(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jù chàng)九样“宝贝”(礼器)。
一、车马:赏你两套车、八匹黑色高头大马。一套黄金装裱,用于礼仪盛典;一套用于兵备武事。这样每车驾驷,天子也就驾六而已!该奖励主要用于彰显受赏者在德行修养方面的过人之处。坐着这种车马仪仗到处溜达,是不是很风光?
二、衣服:衮冕(gǔn miǎn)一套,赤舄(xì,鞋)一双,也就是给你从头到脚配齐一整套衣服、鞋帽。衮冕就是皇帝的大礼服和大礼帽,一般祭天地社稷,祭宗庙,登基等重大正式场合穿。
具体点说,冕就是那种头顶一片板,前后各有一排珠串,一帘幽梦风格的帽子;衮就是宽袍大袖,布满各种隐含寓意的花纹装饰的衣服。这种衣服,只能配赤舄(红鞋子)。一般用来嘉奖民政方面政绩突出、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大臣。
三、乐县(县通“悬”),即从西周礼乐制度演变过来的一组乐器,强化了其爵位等级涵义,如果你成功地让老百姓沐浴礼乐教化的熏陶,那么你当之无愧。
四、 朱户,即红漆大门。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也就是凸显高门大弟的府邸耀眼夺目、鲜艳无比,这种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获此封赏的一般是一个地方人望颇佳、四方拥戴的名士,相当于现在“网红”吧,但不是靠炒作起来的那种!
五、纳陛,经现代人考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殿见驾时为他特别开凿的专用梯级台阶,让人在上面通行时其他人看不见,相当于今天的“贵宾通道”;还有一种说法是梯级比较矮的木台阶,让位高权重的受赏者走上去步履稳健,威仪赫赫,一般赏赐给能屡进忠言的大臣。
六、虎贲(bēn),就是赏赐看家护院的熊虎军健若干人(都带着光明闪亮的刀枪剑戟等家伙什),有的说是三百人。一般是赏赐给武事、军功突出者。
七、弓矢,特制的红色的弓,配专用箭数百;或黑色的弓,配专用箭数千。适于奖赏能征惯战、讨平反叛之人。
八、斧钺,象征刑和法的礼器,表彰在司法刑名方面的政绩卓越、诛杀罪臣的官员。
九、秬(jù)鬯(chàng),就是用珍贵的黑色黍米和郁金草混合酿成的祭祀用香酒,主要用于嘉奖孝道突出的官员。
“九命之锡”最早始于西汉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汉武帝开始实施内外庭制度。他设置由自己左右亲信近臣所构成的内廷(又称为“内朝”或“中朝”),重要政事,先在宫廷之内就由以皇帝为核心的“内朝”作出决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来执行。内廷有效的避开了丞相,并将其权利弱化,实际上是由独相制发展为多相制,架空了相权。
正因为汉武帝在帝国的专制中确立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所以他才有强大的自信,可以从容封赏达官将相“九锡”作为功臣的最高礼遇,却丝毫不用担心那些人“功高震主”甚至谋逆篡位。
可是千百年来有几个雄才大略的大汉天子刘彻呢?后世的“九锡”封赏大多是皇帝被迫的不得已之举,而且受赏者往往随后就有篡逆之事。
第一个大逆不道就是汉朝的外戚、安汉公王莽。大诗人白居易有句话“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大致意思是说:周公这样的大忠臣也有被流言中伤,被大家怀疑的时候;王莽这样的乱臣贼子也有装模做样,收买人心被大家称赞的时候。
王莽在未篡位前清明自持,谦恭礼让,朝野闻名。因为他被视为“周公再世”,受赏“九赐”,可是羽翼丰满后王莽就篡汉自立“新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丞相曹操受了末代汉献帝刘协的“九赐”,结果他儿子曹丕受让汉朝天下当上了曹魏政权的皇帝;三国孙权先是向曹丕称臣获赏“九赐”,七年后叛离曹魏自己称帝建立东吴政权;“ 萧墙之内伏冢虎”,蛰伏在曹魏政权内部的重臣司马懿功德巍巍,其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元帝不得不下诏封司马昭为相国、晋王,加“九锡”,这样司马昭的儿子——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迅速重演了曹丕的故事,取代曹魏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
西晋参与“八王之乱”的辈分最高的宗室——赵王司马伦本是司马懿的第九子,白痴皇帝晋惠帝的叔祖。晋惠帝加封司马伦九锡后,司马伦矫诏晋惠帝禅位,自称皇帝;随后拥立晋惠帝复辟的齐王司马冏功高盖世,获赏九赐,却沉溺酒色,独揽大权,俨然“太上皇”,无人臣之理,最后在八王混战中被诛杀。
西晋权臣陈敏利用“八王之乱”的乱世时机,举兵反叛,命令僚属推举他为都督辽东军事、大司马、楚公,封十郡,加九锡,后来兵败被反水的部下杀死于乱军之中。
东晋的桓温、桓玄父子都是当世权臣。桓温因为领兵消灭了五胡十六国时割据历时五世的成汉“君主制政权”,把蜀地重新纳入晋帝国版图而声威大震 。
全盛时期他手握雄兵数十万,掌控半数以上国土,在其生涯顶峰三次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国土。因此东晋朝廷曾屡次下令赏赐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这些实际上就九赐中的三种),都被他婉言谢绝。
不料他后来权欲熏天,野心勃勃。他掌握朝中重权并操纵废立,一度想取晋朝而代之。但最终因为最后一次北伐大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东晋朝廷中著名的王氏和谢氏这两大家族的掣肘而未能如愿。桓温死前欲得九锡也因为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闭眼时也未能得逞。
桓玄比他父亲桓温还要专横跋扈,先后剿灭了包括时任东晋宰相的司马氏宗室司马道子父子在内的政敌,把持朝权,以后干脆威逼晋安帝禅位给自己,在建康(南京)建立桓楚政权。不久,遭到后来做了刘宋开国皇帝的北府兵将领刘裕举兵攻打,桓玄多次失败后逃往蜀地途中被杀。
在篡位前,桓玄大约是想替他父亲临死都没争到九赐待遇出一口气,他让朝廷任命自已为相国,划拨十郡之地封自己为楚王,加九锡。他身穿衮冕,佩绿綟绶(lì shòu,古代三公以上的极品高官才可佩戴的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增班剑至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
从汉武帝起议的“九赐”制度,历经两汉、三国魏晋,传至此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乃至隋唐,权奸大鳄谋夺帝位者,基本上形成固定模式,必先加九锡,然后以顺天承命的说辞,伺机顺手取代前朝江山,而且越玩越娴熟。
前赵皇帝刘曜(匈奴族)派使臣拜石勒(羯族)为大司马、大将军,加封九锡,增封十郡,进爵赵公,第二年石勒独立门户建立后赵,史称后赵明帝。石勒病死后,次子石弘即位,但是英勇善战、手握重兵的石勒侄子石虎(石弘堂兄)总摄朝政,觊觎皇位。尽管石弘无奈之下封石虎为丞相,增十三郡封石虎为魏王,又加赏九锡。石虎依然毫不犹豫的对堂弟先废后杀。
后秦文桓帝姚兴(羌族)为笼络藩属,册封迫于形势不得不依附自己的西蜀成都王谯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礼。好在谯纵是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权宜自保的打算,没来得及有非分之想,就被当时还是东晋将领的北府兵将军刘裕率军打得一败涂地,最终自缢而亡。
北魏孝明帝元诩(鲜卑族)追加宗室元澄九锡,刻意笼络,想有一番作为。但是还没来得及施展,这位年仅19岁的君主因诏令外臣进京企图削弱荒淫专权的母后势力时泄密,被其亲生母亲胡太后毒杀。
北魏节闵帝元恭追赠尔朱荣假黄钺、相国、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晋王,赐给九锡。元恭被尔朱氏集团拥立为帝以前,为了在政治乱局中自保,曾经装聋作哑地渡过了8年。尔朱荣是当时拥立自己为帝并且炙手可热的权臣尔朱兆的堂叔,节闵帝元恭这么做毫无疑问是为了笼络以尔朱兆为核心的尔朱氏家族。
两年后节闵帝元恭被北魏另一权臣高欢先废后毒杀,后来高欢脱离北魏自行开疆拓土创立东魏,并拥立北魏皇室子孙元善见做了首位东魏皇帝——孝静帝。高欢死后,元善见追赠东魏的立国功臣高欢为相国,进爵齐王,赏九锡殊礼。这么做无疑是拜死人拉活人,遗憾的是接替掌权的高欢之子高洋不为所动,照样迫使东魏孝静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史称北齐文宣帝。
南梁朝的豫章王萧栋被侯景(鲜卑化羯人)立为帝,作为回报,他给侯景加九锡,封为汉王。但是萧栋在位仅3个月,就被侯景所废。萧栋被逼禅让皇位给侯景,随后萧栋又被爷爷辈的宗室萧绎派人将其溺死于江中,葬处不明。
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如宋朝的宋武帝刘裕(寄奴)、齐朝的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梁朝的梁武帝萧衍、陈朝的陈武帝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朝。
历史绕了一大圈又回到汉人为主体的政权,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以北周柱国大将军、大司马身份受北周皇帝九锡,后来他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给自己,建立大隋,他上位做了隋文帝。
隋朝的太远留守、唐国公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受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大唐王朝,即唐高祖。隋末起兵群雄之一的王世充先保隋朝隋炀帝之孙杨侗为帝,获赏九锡,后废杨侗自立为帝,建郑国称开明皇帝。
纵观历史,让人可笑的是首创“九命之锡”并且确实是气定神闲地想推行的汉武帝刘彻朝,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受此殊荣;岂止不愿受“九锡”,甚至连丞相等高官都不是很情愿做。原因是汉武帝杀伐决绝,连对犯他忌讳的子孙都赶尽杀绝、毫不手软,何况他人?你还想受九锡在逼格、威仪上和他比肩?找死吧!
把历史上受过“九锡”大赏的人扒了一遍,个个都是牛逼哄哄、顿一顿足下都打颤的主!授予大臣这种待遇的皇帝或被逼、或主动,但是内心十有八九是不情愿、不甘心,但是又不得不!要知道自古皇帝就是“上天之子”、孤家寡人,你居然要站出来跟“君父”基本上平起平坐?
这些受赏的人要么不久就以谋逆罪名死于非命,甚至株连九族,“九锡”对他们就是催命符;要么就是“顺天承命”,上位为新皇,算得上是“谋逆成功”,但是他们不能担保其后辈子孙又被别的“黄雀”权臣抄了后路:例如曹氏革了刘汉天子的命,司马氏回过头又革了曹魏的命!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既然九锡大礼包如此诱人,来了很多人也就受了,甚至有些人是争着、抢着、甚至拿着刀剑逼来的。当然历史上也有极少数人不肯受,如孙权授曹魏附庸公孙渊(辽东地方割据首领)九锡,试图拉拢分化,但公孙渊怕曹魏攻击自己时孙权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毁书斩使,这是其明智之处!
更值得千古流传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婉拒九锡封赏的美谈。先主刘备去世后,在蜀汉仅次于诸葛亮的肱骨托孤大臣李严曾经给诸葛亮去信,劝他加九锡,进位称王。而且措辞奥妙,颇有回绝不得的架势。诸葛亮当时实权在握,实质上与“王”无二。李严写这封信的目的,往好的想他是要巴结诸葛亮;更可能的是,这是李严挖坑给诸葛亮跳,想要置诸葛亮于险境。
“劝加九锡”其实是在劝诸葛亮做一件违背托孤道义的不合时宜之事,正如当初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感叹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是儿欲使吾炉火上耶!)”——这一回,是李严准备好了烧烤用的炭火、刀叉,只等诸葛亮这个“原材料”上架。
但诸葛亮没上套,斩钉截铁地答道:“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达,若灭魏斩(曹)睿,帝(指刘禅)还故都,与诸子(诸位大人)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总体上看,九锡既是无上荣耀,也是个烫手山芋、糖衣炸弹。在历史长河中,它慢慢演化成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东西,几乎成了谋逆篡位的同义词。要是基于九锡登高一呼,改朝换代成功还好,如果不成功最终下场基本都是身首异处、抄家灭门。所以做人臣者,还是谦虚谨慎,学学“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贤相诸葛亮的好!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如果您还满意,请顺便给我这篇参赛文章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