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编辑(小编自封的),近日小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络上找寻一些素材的时候,发现没有找到能解决小编心头疑惑的一些东西,对中医的介绍也是杂乱无章,简单的一个词,中医都没能够介绍的完善。
现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一套有关中医的介绍,由于小编不是很专业,如果介绍有所出错,还往大家指正出来,让小编改正。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正题,从什么是中医开始介绍 .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般指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其中我国的民族医药有汉医,藏医,蒙医,维吾尔医,朝鲜医,壮医,回医,瑶医,傣医,苗医,彝医,畲医,哈萨克医等其他医学,因其汉族人所占居多,所以有时也称为汉医。他们总体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医学学科。它们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理论,实践,总结,在理论,在实践,在总结,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我国中医诞生时间比较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型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开始至今历代均有所总结与发展。当然除此之外的题外话,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颇深,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理论才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及其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渗透和影响是全方位的,自始至终的。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而且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此小编觉得中医大概分为
五大理论学说
一、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 ”)
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
二、阴阳和五行学说
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
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
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
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
三、藏象学说
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理论
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经络学说
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它与藏象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
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一、望
望即是指观察患者的表面症状,从而作出诊断,如观察面部、舌苔等部位。通过观察外表的色、形、态,可以看出患者的病情以及患病程度。
二、闻
闻是指通过气味以及声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比如声音高亢、口臭,心跳过快等,都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
三、问
问,很好理解,就是指医生喜向患者询问病情及症状,比如患者平时有皮肤瘙痒以及偏头痛等症状,通过患者的日常的症状,来判断其所患病情。当然,此种方法只是一种判断依据,并不能完全的判断患者是否患此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四、切
切,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脉。因为脉搏连接着我们的五脏六腑,也与我们的血液相通,所以通过诊脉,可以看出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加以调理。
中医治疗方法
一、砭石(刮痧)
刮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物理治疗,通过外部的拭刮,对身体某部位或者穴位进行适当的刺激,促使人体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官产生效应,一方面是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促使人体各部位相互协调,达到新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促使代谢产物的交换、排出,修复受伤组织,恢复相应部位的功能
二、药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中医开中药药前需要望、闻、问、切。从中医古籍记载来看,“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三、灸
灸有两个特点:一是发热,二是穴位,是中华民族早期使用的一种治病方法,最具有安全、方便、无副作用的特点。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四、针刺
针刺是通过使能量进入或离开人体的方式,使阴阳两者恢复平衡的。其手法是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针刺疗法通常用于解除疼痛。
五、引按蹻
引按蹻,按摩的别称。“按”与“蹻”是按摩的两种方法。是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之中的中国传统的五种治疗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便是小编对于“中医”二字的一些浅薄认知,不甚完备,如若相悖,望大家评论指出,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