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和对门水果店的大爷达成一项合作:中午,我店里炉灶闲的时候,他去买来面条、菜蛋肉,再给我5块钱,我给他做一大碗热汤面。
大爷花不到7块钱,就能吃一顿又香又暖又管饱的热汤面,比在外边买省了3块。
而我只需要付出一点劳动,和一点电费,就能赚5块钱。
这本来是不值一提小事,但仔细想来,非常有意思。
1.
起初,我是拒绝收大爷的钱的,像我这样有锅有灶有手艺的,做一碗面真不费什么。唯一损耗的是水电,但人家大爷会经常送一些有瑕疵的水果给我,也足够了。所以开始一直拒绝收钱。
这样做了两次,我发现问题了:
一是大爷的角度,他明白,我的开店收益里面,有一部分是作为我个人的劳务报酬的,一份饭约有3-4元,这一点让他觉得,不给足钱会欠我人情。再就是水电费用,虽说可以给我有瑕疵的水果吃,但是这样的水果不是经常有,今天给,明天没了,他也会觉得欠了我人情。做生意讲究确定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都要有定数。但人情是不好估价的,就成了一个不稳定因素。时间一长,合作可能就无法持续。
二是我的角度,有时候我店里会还有客人,大爷拿来面、菜、蛋肉让我来加工,我第一意识肯定是考虑先照顾自己的客人,再给大爷做。但是大爷忙了一上午也很饿了,虽然他不说什么,但是等久了,肯定心里也会急。而且,大爷的口味比较苛,经常会提一些要求,时间长了,我心里肯定又会不耐烦,下意识会抱怨“这老头,我又不收你钱,你还有意见”,其实人和人的口味确实不一样,我不应该忽视他的需求。
所以不收钱,两个人都很尴尬。
而收钱了以后,事情就很好解决了。我收了钱,就当做生意对待,做起来更负责,更关注需求,即使店里另有客人,我也会把大爷和他们一样对待,公平地分先来后到。大爷也能放下尴尬,大胆地提一下他的口味偏好,以及对这顿饭的评价。
这样,我们的合作极其顺利、协调地进行了下去。
2.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里说到商业秩序的起源,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人类部落成员超出一定数量,往往会分出一支,迁徙到远离故地的新领地。新领地常常会缺少部落生存所必须的某种原材料,所以必须派一部分成员回到故地取回这种材料。
最初,这种索取是无偿的,当是,随着时间推移,当最初相互熟识的原生成员们相继死去,新成长的成员们之间逐渐生疏,但是毕竟又有血缘关系,这时候索取材料的时候,新领地成员往往会携带当地的出产,作为礼品,来换取必需原材料。随着血缘近一步淡化,关系进一步生疏,礼品互访的行为也不再适用,而被双方都接受的、物品之间的等价交换所取代。于是商品交易成为最终稳态。
这个猜想,可能非常贴近人类商品交易的起源和发展事实。但是却不能准确描述人类分工出现以后的商业秩序的起源。
3.
人类分工,特别是部落内部分工出现以后,可能伴随着另一模式的商业秩序的起源。
比如有人擅长做陶罐,比部落里其他人做的都经久耐用。最初,他会经常拿自己做的陶罐,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后来,亲朋好友会请求他帮忙做陶罐,刚开始,这种请求是无偿的。而做陶罐是非常耗时耗神的工作,请托太多,会严重影响他自己的打猎、采集、照顾家人等活动,这让双方都感到不便,于是请托者后来会拿礼物来换取。随着分工、专业化以及交换对象的近一步拓展,这种交换最终会被无差别的等价交换所替代,也就行成了“村头铁匠”模式。
这个模式才更符合现代商业的起源。
在我的农村家乡,也有这样的商业现象。
因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会出现很多闲置土地。外出者最初是转包给自己亲朋来耕种,作为回报,承包方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粮食。等年终务工人员归来,双方交割粮食。但随着这种转包规模越来越大,双方都会觉得不方便,这时候,货币会代替粮食,作为转包费用。而更专业化的耕种者,也会集中起越来越多的转包土地,成为大规模种植的专业户。
大农场经营的雏形就出现了。
从我收5块钱给大爷做热汤面,到农场的大规模种植专业户,这都是典型的现代商业模式。
现代化商业秩序的起源并不久远,而且直到现在,仍处在不断新生与发展的进程中。
如果用心的话,你可以观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