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能力陷阱》这本书,是在书店的畅销书架上,它就摆在那个架子的视觉最佳处,让我难以忽略。“能力是优势,也是陷阱”这句话写在它的封面上,吸引我去探究。“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樊登推荐”这样的字眼更是在提醒我,应该拿起它。
什么是能力陷阱?为什么优势也会变成陷阱?掉进陷阱了怎么办?
于是,在这个不算漫长的午后,我在书店轻缓的音乐里,捧着一杯茶,“跳进陷阱”去寻找答案。
一、什么是能力陷阱?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让我“感觉好”,感觉好会让我们想做得更好,于是,擅长的事做得越多越擅长,越擅长就做得越多。这样的循环让我们在擅长的事上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就,但是,却也会让我们无法进行更为重要的策略性思考,无法在其他方面突破。
这就像人在挖一口井,越挖越深,越深越挖,最终只能看到这口井里的风光,而忽略了井的四周鸟语花香、枝繁叶茂,亲手将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困在井里,这就是能力陷阱。
记得此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个收费站宣布关闭,被裁的员工闹事“我把青春都耗费在收费站了,我现在36了,学东西也学不了。”“我们的优势都放在收费站了,我只会收费。”当时新闻的评论里很多网友批评嘲笑,说他们不去学习、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人脉等等,其实,他们就是陷进了自己的“能力陷阱”。
二、一个原则三步走,助你不急不慌爬出陷阱
被困在能力陷阱里了,怎么办?
首先,应该高兴啊,能被困能力陷阱,证明自己还有擅长的事情,比起永远“踏”不进土里,只能在表面“漂浮”的人,能被困本身就证明了“能力是优势”部分。
如何摆脱能力陷阱,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策略性思考,艾米尼亚·伊贝拉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原则和“三步走”。
1、一个原则——“由外而内”原则。
如何爬出陷阱?当然是开始爬!
传统的思维里我们总是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动要从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开始,但《能力陷阱》这本书一开始就将这个认知颠覆,他告诉我们:改变需要“由外而内”,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改变需要外在的经历。
这让我想起此前一位同事的经历。同事是个酷爱旅游的人,可是她的婆婆却极力反对她四处游走,老人家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的风景无论看什么都和看小区的花坛是一样的感受,并拒绝了同事向她发出的每一次旅游邀请。直到有一次,同事自作主张给她定了机票、收拾了行李,将她“打包”带往三亚,让她感受过阳光温暖、海滩柔软、海水澎湃,老人家才终于相信,世界不只是小区的花坛,从此,再不反对同事去看世界。
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的人物,而由外而内,只需要去行动就好。因此,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像那个人一样去行动。
而行动并非盲目而行,需要围绕增强外在表现力的三个方法“三步走”。
2、“三步走”助你实现转变
第一步:重新定义你的工作。
能力陷阱会让我们产生错觉:那些我们擅长的、做起来轻松的事情是最有价值、最值得投入。久而久之,这些事情就占据了我们觉得部分的时间,让我们无法思考。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讲毁掉一个年轻人最狠的方式就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文章里细数大城市年轻人的加班时长,很多人每天“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地工作着,抬头却发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片迷茫。文章犀利地指出世界在偷偷惩罚“勤奋”的人。其实,这样“勤奋”的你就是被困在能力陷阱里的人。
如何摆脱“假勤奋”?需要对工作重新定义和安排。
你会如何安排你一天的工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我们往往选择先从简单轻松的工作开始,而这些琐碎的事情往往占用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而真正优先级的工作安排应该是重要的事情优先。所谓重要的事,就是那些书中所指的领导者会把时间花在上面的事:
→ 像桥梁一样连接不同的人和组织
→ 展望新未来
→ 提升影响力
→ 将想法与个人经历结合
同时,我们通过简单的软件就能够追踪出我们的时间到底花在了哪些地方。调整工作优先级,把时间花在能帮助我们实现未来目标、提升影响力的事情上,是爬出能力陷阱的第一步。
第二步:重新定义人际关系。
戴尔·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只占15%,其余85%取决于人际关系。”现在,还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朋友圈决定了他的收入水平。
但是,我都是“自恋”而“懒惰”的,喜欢和自己一样并且离自己近的人交往,而不扩展朋友圈的理由还那么充分:
→ 经营人际关系网络不是一份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 经营人际关系是在利用别人,是一种很虚伪的行为
→ 经营人际关系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还有很多紧急的事情要做
→ 人机关系应该是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
艾米尼亚·伊贝拉告诉我们:这就是人际关系陷阱。“跨过这些陷阱你才能知道不同的人际关系网络是如何产生不同的作用的。”
那么如何构建人机“盘丝网”和“结构洞”?
1、展示自我
2、维持关系
3、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即使不能和很多面对面,借助发达的科技我们也能和更多人产生连接。而在这个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展示自己变得简单。同时知识付费的盛行又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那些和你一样愿意为一个课程付出时间和费用的人,大都和你有着同样的理想和目标。
第三步:重新定义你自己。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坚持真实者”和“随机应变者”。前者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一旦脱离舒适区,就觉得虚假难受,后者则会尝试根据环境改变自己。
我记得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课,老师送了我们两句话,其中一句是:“让自己成为一滴水珠”。水,融合、包容,适应环境而变。许多年后,老师的赠语和期望仍让我记忆深刻。而从《能力陷阱》这本书里,我对这句话有了另一层理解:水不仅可以随容器而变化形状,更可以随环境变化成不同形态。正如人不仅在空间上适应不同的环境,更在时间上有不同的发展。就如伊贝拉所言:你觉得的那个真实的“你”只是一个过去的你。如果要获得进步,就要摆脱这个过去的你。
回看文章开头的案例,36岁的收费站员工不能学习了吗?当然不是的。跳出“真实自我”陷阱,看到未来的自己,当下的自己就不会焦虑不安。正如现在重新学习阅读写作的我也不是当初20岁的小姑娘,但我仍可以成为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改变,我们的努力会得到怎样的回报或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总之,行动起来!“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与君共勉!
悦读育己,伴读育儿,@凯妈读书 与你分享自己读过的以及陪孩子读过的书,育儿育己路,一起读书、思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