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00 题外废话
周五晚上跟朋友聊天时,朋友发我一条纪录片展映的活动链接( http://www.douban.com/event/24934842/ ),说周六晚上的活动,有兴趣可以去看。
看了下豆瓣里的简介、短评和两篇影评,又花几分钟时间随手搜了下影片的相关信息,包括纪录片参赛情况以及业界反响等等,觉得还不错,值得一看。
但周六自己可能有事情还没确定能不能过去现场看,就问朋友有没有线上资源,如果这次去不成,只能抽空在网上看了。但随手搜了两下没搜到,就连几大视频网站的付费频道都没有,不禁纳闷儿:去年的片子,到现在连网上资源都没有,难道里面有些“电视台不让播的内容”?(我知道有时影片里有时会有些“不便公开的镜头或台词”为了影片本身必不可少,但过不了有关部门审核,而导演可能哪怕无法公开都不愿阉割。人总有一颗“坚持纯粹的心”,文青尤甚)这念头让我更加好奇,遂决定敲掉周六的其他事情,去现场看。
几乎踩着点儿到现场,已经没座位,空间本身不大,又挤了那么多人(足见影片有多火),只能站着看三个小时了(站定之前心里先默念大一军训时教官教的站军姿的“内功心法”)。
影片一开始,张鹏程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嘻笑说“想拍我两年前来拍啊……”,就跟着迅速进入状态兴致盎然的看下去,一口气看下来 3 个小时很快就过去。参考心理学中的“心流体验”,三两分钟如此快速进入状态并持续这么久,个人经历中着实不多见。一边看一边思考,想起各种人、事儿,思考一些跟自己和影片有关或无关的种种(本人脑洞比较大),撰文记之,以期不枉。
0x01 简述
朋友告诉我导演是徐州人,80后,纪录片的主人公也是徐州人,我看简介还是乡村背景。我老家(鲁西南地区)跟徐州离的很近,两地方言也差别不大,徐州的方言我都能听得懂,跟徐州人用方言交流也没大不便,简单学几句徐州话的语调都不成问题。
由于出身乡村,我一直对乡村人的生活有浓厚的兴趣,自小爱凑到大人们拉家常的场子去“旁听”,抑或随口插两句 —— 这是同龄小伙伴极少有的习惯,当然,这只是“不自知”的习惯,那时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的乡村“当事人”。长大后,出了农村,见了更多的人和事、读了更多的书,学会用“局外人”和“当事人”交织的角度看待农村的人和事、历史、宗族体系、农村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当下乡村的发展和乡村人的生存状态等等各方面 —— 所以,最初被这部影片吸引的缘由,即是这是一部当代乡村背景的纪录片。而这个乡村跟我老家又离那么近,我相信能看到很多自己熟悉的场景;也相信一部倍受好评的纪录片,其中定有一些我陌生却感兴趣的东西。
0x02 张鹏程
影片一开始几乎所有人的目光便全被张鹏程吸引了去。“怎么不早两年来拍我……现在比较颓废,人生四件事,酒色财气,酒、财都不沾,对女人也没兴趣,现在连气都不生了”(大概意思),人物的主要性格三两句便勾勒出来。
张鹏程特爱表现,只言片语、举手投足都极具感染力,影片中的他为观众贡献不少欢乐。他曾说过在学校期间参加联欢晚会冲上去就敢唱,觉得自己只要唱出去就能征服场下的观众,并且现在想来还慨叹自己当年那股劲儿。有意思的是,即使他“当前”这股劲儿,别人都已经觉得够癫狂,真不知道“当年”那股劲儿是个什么状态。
其实,相比张鹏程这个人物本身,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参与的种种乡村活动,那是乡村人生活的最生动写照。我所在的乡村,婚丧嫁娶都要讲究排场,早些年多是一些传统的“响器班子”(笙、笛、钹、唢呐、小鼓、二胡、三弦等乐器为主,只有“吹拉弹”,几乎没有“唱”),大排场可能请一些戏班子唱起来;大概 2000 年以来,引入了很多“流行元素”(大车拉音响,流行歌曲随便唱,没有流派的舞蹈随便扭、唱歌跳舞都有各种花样,还有些比较“俗”的但乡村人喜闻乐见的小品,甚至这些内容很多会出现在丧葬的场合),并且在乡村越来越火,据我所知,全国很多地方的乡村都有类似变化。
有多火?有的尺度会比较大、花样也越来越多,葬礼有当地乐队来助兴、点歌、甚至开夜场跳“艳舞”;婚礼各地风俗更是花样繁多,如果拍成照片或者视频放到网上,会有大批网友惊呼“毁三观”(比如:http://m.deyi.com/thread-702299-1-1.html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822709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061620 ),也遭到许多抨击,但人民群众兴致不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民工潮的出现和后来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农村人外出到城市见过更大的世面,或者在网上、电视上见过更多新鲜的事,总之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信息流通更加顺畅,乡村变得也越来越“躁起来”。外来新鲜事物对乡村人的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目前来看,这种改变只是刚开始,伴随着欢乐和争议迟早会过去,将来还会有新的形式出现。
在乡村,像张鹏程这样有才的“艺人”并不少见,吹拉弹唱表演样样拿手并且在一定地域内有一定知名度,所谓“高手在民间”。网上见过类似的人,现实中我也见过,所以对于这个人物本身我不并多惊讶,而对人物成长、时代背景以及这样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存在的思考、则盖过他的表现带来的欢乐。
然而张鹏程又是独特的,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传统视角下的“艺人”(有人说有吉普赛风格)。他的成长之路与乡村里传统的类似“艺人”完全不同。乡村传统“艺人”多是在传统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出身,比如老辈就是搞这个的,从小就跟着父辈学这个;抑或实在没有什么营生,认识这么一个师傅就跟着去学挣口饭吃,都是传统手艺。张鹏程则是念过学、玩过乐队、北漂过的,跟过的师傅又是张宜苏老师这么一个有“超越感”的人物,其本性应该是与传统格格不入的。
所以他内心可能是矛盾的,这个时代的乡村对于他来说是个“断层”。他真能在北京发展下去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而现在却变得“酒色财气”全不沾。或许,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下一波改变正是应该需要他这样的人去推动 —— 植根于传统,身体里却淌着现代躁动的血液。
乡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他生活在徐州,具体哪个地方不得而知,看环境不像徐州最发的市中心,姑且认为城镇化后的乡村,这里的“乡村”是个泛化的说法,不一定非指农耕为生的偏远农村),张鹏程这样的艺人是参与者、创造者和见证者,以我本人极少的见识,知道有作家以虚构或非虚构的文字记录类似的人和事,但没见过有比较专业的影像资料 —— 这个角度看,或许能体验这部影片在这方面的历史意义。
张鹏程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艺人,但他并没有“超越”这个范畴,实现这个“超越”的,是他的老师张宜苏 —— 同时代不多见、不同时代也不多见。
0x03 张宜苏 ————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床
张宜苏是个有“超越感”的人,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此前只知道他是多名知名音乐人的启蒙老师(前几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等一分钟》原唱徐誉滕,即是他的学生),国内第一代 MIDI 音乐玩家。
最开始看到张宜苏的打扮时,跳入脑海的是另一个人:年初刚去世的中科院“布鞋院士李小文”:
从一些方面的成就来说,李小文院士应该比张宜苏更突出一些,但同样作为牛人、大神,他们的心境应该是相似的。不信可以看看网友对李小文院士的简评,是不是可以用到张宜苏身上:
『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意思是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身上有侠气,不拘小节、潇洒随性、喜欢喝酒。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会用打赌的方式让学生勇敢尝试,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张宜苏免费教人各种专业的东西,而且乐此不疲。其本人对物质生活要求极低,饿不着冻不着就行,尤其对待孩子时的态度,看后动容。
有人说他身上有“侠”的风骨,我想,体现在帮助别人这一点上的心态,大抵是这样的:我本来对生活、对他人就没什么需求,但我这里有别人需要的东西,我把这些东西免费给别人之后,自己并不觉损失什么,也不要别人的回报 —— 因为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已经满意,不需要什么回报。当然,另一个角度看,“无私不求回报”并不是严格成立的,还是有所求的 —— 信任、认可。是的,只要你认可我做的事,对你有帮助,能让你变得更好,我就心满意足了,对方的认可带来的心满意足,就是最大的回报;如若不能施与帮助,底线是不对外人施加伤害 —— 对此我深有同感。至于外人怎么看,管他个球。
其实,最初想要看这部影片,除了上面所说的对乡村题材感兴趣,还对张宜苏这个人感兴趣,因为简介中说他十几岁从台湾随父亲到徐州老家生活,之后父亲逝世,自学音乐、乐器……和电脑技术。“电脑技术”这个细节被很多人忽略,要知道那个年代会把 Linux 系统做到 U 盘里,然后用 U 盘从别人主机上启动 Linux 系统的人,其实也是凤毛麟角,如若作为职业坚持到现在,很有可能在 IT 界甚至黑客界有大建树。
后面看到他要求自己的学生把用来赚钱的音乐放到网上免费共享,说“音乐是自由、免费的”,我听了一颤。外行人或许不知,古老的“黑客精神”的信条之一就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自由、免费和共享的”(由此有黑客把盗来的音乐自己网站提供免费下载并遭牢狱之灾),而著名的“自由软件运动”信条之一是“软件应该是自由共享、开放源代码、自由使用的”。上文所说 Linux 系统之父 Linus 便是全球十大黑客之一……当然,鉴于张宜苏老师的穿着打扮和行事风格,我想起的是另外一个也是排名在全球黑客前十的 Richard Stallman (GNU创始人,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领袖,“神的编辑器” Emacs 的作者):
他老人家的外号之一就是“抠脚大仙”,源于一次大会现场把袜子脱下来抠脚,抠一会儿又把抠脚的手指放在嘴里……(B 站视频,小清新慎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56069/ )。
再后来又看到张宜苏老师还会编程,有句歌词里提到了“精确的算法”,谈话中提到了微软 Kinect,最近还在写 APP……所以我猜(纯属猜测),他知道我上文所述的“自由软件运动”或者“黑客精神”,而他关于音乐也要“自由、免费”的理念,可能也与此有关。事实上,他身上有起源于美国硅谷的“Nerd 文化”的影子,有偶尔被人诟病“Freak”的痴傻呆萌的程序员的影子。
由于了解过或者见过太多的“跨界”牛人,对于张宜苏的能力或者天赋倒并不很惊奇。伽利略、达芬奇这样“远古”的旷世奇才且不说,近代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专利跳频技术第一发明者、“CDMA之母” Hedy Lamarr,是一位绝世美女、好莱坞巨星;身兼“帕瓦罗蒂和皇后乐队吉他手”、“天体物理学家”、“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斯大学荣誉校长”等头衔的 Brian May ;大名鼎鼎的朱迪·福斯特是智商超 130 的、通晓5种语言的奇才;年纪轻轻的娜塔莉·波特曼更是通晓 6 种语言的哈佛心理学系学霸;当今世界知名黑客“TK教主”是临床医学毕业生(故有外号“妇科圣手”);国内顶尖 Web 安全黑客“黑哥”原来是医院里割包皮的男科医生;刚刚败给宁泽涛、拿下游泳世锦赛男子100米自由泳亚军的澳大利亚小哥Cameron McEvoy,其实是量子色动力学的高材生……跟这些人比起来,张宜苏的天赋、能力、成就或许不太突出,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曾经遭受太多苦难,见过太多是非,他变得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然而却分明对几乎每个人都有种超越包容的大爱。懂得世间事,看透人间人,但没人懂他,身边的人也很少愿意去懂他 —— 这非常容易陷入极度的孤独。我深知这样的人内心是孤独的,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学会“享受”这份孤独,更多的是因为孤独去对抗身边的人甚至整个世界,而他却选择随时随地开怀大笑;对别人的“懂”从不强求,而一旦有知心的人出现,那便是莫大的幸福 —— 后来遇到义妹,以及多年以后他那份“曾经那样幸福过,这辈子就值了”的淡然,便是这种状态的写照。
到这里,我想到《沉默的羔羊》里的克拉丽丝·史达玲 —— 内心极其细腻敏感,深知人间苦难与人心丑恶,她内心并不简单,但仍然面对羔羊的哀鸣而不安,想去挽救它们免于被宰杀。与汉尼拔·莱克特那样深知人类与人间种种却静静看着该死的人慢慢作死、甚至伸手助一臂之力帮你快点死不同,张宜苏和克拉丽丝·史达玲这样的人,心里怀有一份大爱。
但他生性放荡不羁,一生偏爱女人、钟情于性。郭德纲曾开玩笑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床”,张宜苏却同时一人身兼“大隐”和“小隐”。
噫嘻……
0x04 关于整个影片
电影艺术本人纯外行,关于纪录片也只知其宗旨是记录真实的人、事或者物。这部影片完全做到了。有人嫌画面比较粗糙、镜头比较凌乱,我反倒觉得更有一种真实感。
唯一觉得有一点点别扭的是,影片本身包含的元素(或者说“素材”)足够多、足够刻画出两个主人公各个方面,但有点儿“过多”,甚至冗杂、臃肿,精简一下或许更好。
这里还想到导演、剪辑师可以对应 IT 行业的 PM(产品经理)和程序员,而策划、拍摄、制作一部电影的过程,跟调研、涉及、研发一款产品的过程十分相似。互联网创业热潮发展到现在,PM 们做产品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 —— “做减法永远是对的” —— 产品设计追求“极简主义”、“简洁至上”,简洁不失雅致的 操作界面、简单流畅不失丰富的功能和交互,还能让用户用的爽,就是好产品;做电影或许可以参考一下。(简单参考见: http://www.weibo.com/u/1134424202?topnav=1&wvr=6&topsug=1&is_search=1&key_word=%E5%87%8F%E6%B3%95#_0)
0x05 杂谈
影片里张鹏程一段歌词,很多观众反响异常强烈:『有的人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靠活着和命运斗争』,乍一听感人至深,因为背后隐藏了诸多人生的艰难却依然不肯低头的坚强;而我却听出了一点其他味道:命运是用来斗争的。真的是这样么?“命运”是有一个主宰式的存在、然后处处给人使绊子的东西么?既然都生无所求、时时处处可以开怀大笑摆出一副“游戏人生”的放浪形骸了,为什么不能和命运好好地玩耍?
另一个好玩的片段,是张鹏程的“A 片销毁仪式”,不是我故意毁小清新,刚开始举行仪式的时候,我脑海里瞬间闪过N个念头:“没有其他备份?”、“删除之后只要不格盘不覆盖扇区还能恢复”、“再不济想看还能随时从网上下载”……之后看到他收藏的资源还是惊了一下,按照女优名字为子目录命名,“藏品”相当丰富!只是最后……那个 XP 系统的右键然后“删除”,不是放到回收站么?
当然我这样说有点无理取闹,影片的重点在于用这段“仪式”反映人物性格。
0x06 写在后面
作为非影视艺术相关的专业人员,只是啰里啰嗦记录一下自己观影时的所思所想,算不得什么影评,行文不够流畅、条理也不太清晰,看官多多包涵。
总之,这是一部很棒很牛掰的纪录片。
最后,感谢向我推荐这部影片的那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