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了单位抱团养娃阅读群,群内孩子年龄和我家的比偏小很多。喜欢看着与神灵和自然相通的这样年龄的孩子,不需要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看到他们就是无限的能量。也喜欢跟着她们的步伐,再回看一下这方面的书籍。很为他们高兴,这么早就接触到这样的书籍并努力成长。我是个寻求舒坦的人,因此孩子儿童阶段所显现出来的目标错误(书中的说法),我是劲量逃避,因此问题要到小学才开始显现,开始权力之争,慢慢走出低段的权力之争,开始现在的处事模式(自我感觉还不错)。书是借的,不想再增加家中收纳空间的负担,有幸看到同事圈划的笔记,想来不同的时刻看同一本书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一本书适合隔几年再翻出来看看。
拿起这本书,看了目录,感觉很多目录标题字眼很熟悉,是自己经历过的感觉。一到三章应用了大量的篇幅,是基础也是总结,是值得隔断时间反复回看的。后面则是具体的操作。
书中很多具体冗长的案例,其实我没有细看。我只看头描述什么情景问题,最后作者总结的建议方案。一来书中二娃三娃四娃的情况离我太远,二来,也记不住具体的操作方法。作者要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从具体的实操建议中得出的感悟,从个案到一般。这也是我喜欢这类书的原因,太个性化的书籍只适合性格气质和书中完全匹配的情况。
总得来说,需要家长建立自己的信心,从容面对失败以及失败后的调整和放松,让自己有再次挑战的勇气。比如书中提到的用 ‘激发、鼓励代替强迫顺从’。简单的一句话,何其难也,也许你尝试了十次失败了十次,然后你心里就想,去它的鬼屁东西,骗人的,然后又回到强迫的老路上来,毕竟周遭还是很多人告诉你,一开始就是强迫,才有后面的成功。确实有的孩子气质适合强迫的方式,强迫见效快效果好。还是引用书中说的‘关注当下,有解决当下事情的能力,留心你小小的进步,就能放松下来,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理念和实践需要时间,不是一夜之间能做到的。’我的理解是,从失败的事件中,肯定你在事件中做得好的,进步的。失败了可能是由于你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不到位,因为隐藏很深。引用书中的‘隐藏在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标非常深远牢固,不是一次正确的回应就能得到解决的。’作者也提到了,虽然列举很多实例,但还是不能包揽所有。路是靠自己的成长智慧开创的。
关于自然结果,想说事事自然结果,会不会让自己太缺少人情味了,并且过了的话,是不是又显示你太强大,孩子太弱小了。大环境下也很难坚持吧,毕竟家里不是你一个人,操作不成功,反而让孩子觉得你出尔反尔,或者妈妈弄不过奶奶等等。所以一个人的时候小范围应用一下就好了。
另外书中提及的自然结果实例,吃饭问题,不给吃。好像接触到外国人写的都强硬的说不给吃,始终不太明白,孩子太多的缘故吗?不用说家长的心硬不到那一步,而且也觉得没有必要走到那一步。不吃得时候,我会传达一下,饭菜里有家人的爱,我们也很享受大家一起吃饭分享的时间。再不吃就随他,也许到睡觉,孩子还真不饿。如果饿了,就表明,孩子增加了家长额外的负担,可能会导致今天故事等陪伴等时间的减少,因为家长也有家长的时间安排。然后让孩子等待,完成你手头的工作,再给他去做。大点的孩子如能自己烧,也可以让他自己花时间去烧,同样会占用他自己的时间。在爱中让孩子体验逻辑后果,或者说就是他的责任。
关于书中第九章提到的秩序,即使你觉得这个秩序真得很棒,终身受用,也需要是孩子认可的秩序。比如孩子整理房间,整理书包。你不可以说你那么乱,找本书都找不到,效率太低了,用我的方法,跟你说了要整理。事实是,孩子看来房间不乱,他也不觉得那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有多少必要,慢慢来也不错。那么你能传达的只能是,我感觉我没法走进你的房间,这样的房间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正如上次你对哪件事情不舒服一样的,请你体谅一下我的感觉,我们配合一下,你也完全有能力把房间收拾妥当。曾经就此言论,孩子让我不用进他的房间。我就让他自己扫地、自己叠衣服放衣服找衣服,核对作业也请到客厅,后来孩子体会到还是要让我进他房间的,因此会合作。书包只有寻找他把东西搞丢的机会,体会有必要整理,然后体会整理确实也给他赢得了时间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关于物质奖励。稍大一点的孩子,如果经历了前期成功体验性不足,一开始还是需要的。等他的合作行为达到一定次数后,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后。和孩子讨论,这个事件中,你真正受益和快乐的是家长的物质奖励,还是其它的一些什么。
十三至十五章,训练新技能、赢得合作,避免过度关注。我的理解是运用方式方法,赢得合作,开始训练新技能的时候,家长是需要过度关注,或者说是细心花时间的跟进的,正如21天习惯养成,时刻需要鼓励和反馈,因此找个自己状态好的阶段,开始新技能的培养。
十八章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成年人成熟的思维,决定了善于语言说教,而孩子的耐心程度,刚好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你冗长的说教,他是行动派。然后语言和行动就处于无法沟通的两条平行不相交的道路上,我们让一让孩子,既然你觉得吃得盐比孩子吃得饭说,那么你一定会能配合孩子用行动去处理问题。
对于书中提及的购买玩具等东西的满足欲望时,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基本物质是不缺的,所以没有必要过分苛刻,不然又是一场家长有金钱控制能力的之争。有些时候得到的无非是一些生活必须,跟成年后的生活必须品是一样的,只要在你的经济能力范围内。同时随着成长让孩子认知到劳动付出、获得财富及购买需求品的关系。
第二十三章激发独立,书中说‘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得事情’。稍大的孩子问你,为什么不帮我做,你是否会回答他,因为你觉得他自己可以。那么如果有一天你有点懒,然后让孩子给你盛一碗饭,他也说凭什么,你自己会为什么让我来。这样的一来一去,是否缺少了点人情味。我不是凭空瞎扯,确实发生过。我当时直接就承认,自己有些犯懒,需要孩子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给予一些关怀,正如有时我也会摆好一家人的碗筷。并告诉孩子,你要是偶尔有些犯懒的时候,也可以让我帮助。
按着书中要领去行事,无形中产生了自我压力,压力又不利用促进按照书中方法去成长。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圣人,你的情绪,处事的反应,受到工作、生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不要事事苛求自己,今天我看着你烦了,就是没耐心,好好和你说话了,走开便是。溜走了一次成长的机会,还有很多很多次,总比这次擦出火花带来伤害,需要很多次的修正,好得多。这也是书中说的,人人平等,这也是你享受休息的权力。
题外话,现在宣扬的,爸爸去哪里了,爸爸缺失了。我们童年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爸爸妈妈都缺失的。所以爸爸并没有走,而是当今的养育需要家长对孩子更多的观察,女性又善于观察和对待细腻的事情,自然女性比较早得进入这个角色要求。换个啊Q的角度,只要爸爸不缺失和妈妈在一起的生活,妈妈又不缺失对孩子的养育,那么就可以划两个等号,爸爸自然就不缺失。其实爸爸和孩子一样,不善于听冗长细腻的语言表达,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点到即止,自会理解。你能平等对待孩子,一样要平等对待爸爸。不能因为他是成年人就苛求,两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