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7年的秋季的一天,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上,一个瘦小的老人眺望着远处,此刻,映入老人眼帘的有滚滚东逝的长江,有萧萧下落的木叶,有急风中盘旋飞翔的水鸟;送入老人耳中的是凄厉悲哀的猿猴声……
面对这秋景、秋声,老人禁不住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就是被后人盛赞的“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老人就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之为“四千年文化中最瑰丽最庄严最永久的一道光彩”的“诗圣”杜甫。
《登高》之所以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作了如下的概括:“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爽,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真旷代之作也。 ”
下边,笔者具体地分析一下这首“旷代之作”的艺术成就。笔者以为,杜甫的这首《登高》之所以被赞誉为“旷代之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其原因有五:
一、境界雄浑阔大,雄视千古
《登高》之所以被后人广为称赞,其最为根本的原因笔者以为还是诗歌所营造的雄浑阔大、傲视千古的艺术境界。在诗中,这个境界是诗人通过许多内涵高远厚重,数字庞大劲健的意象或词语表达出来的。如首联中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颔联中的“无边”“不尽”,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尾联中的“艰难”“浊酒”,这些含义壮阔的词语或意象给全诗涂上了一层高远、阔大、雄浑、劲健的色调,读者读起来自有一种囊括宇宙,雄视千古的格调。
杜甫在他的论诗作品《戏为六绝句》中这样评论南北朝时的诗人庾信诗歌的风格:“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实际上,用诗人的这个评价来看他的这首《登高》,其境界同样是“凌云健笔意纵横”,而且还有过之。
二、情感厚重深刻,冠绝古今
《登高》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厚重深刻,读来令人震撼。细细分析,诗中至少抒写了这样五重情感:
1.伤秋悲秋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诗,笼罩全篇,但从份量上讲,是诗中较为表面的一种情感。
2.久客羁旅之情。诗人从公元759年,即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年离开华州举家向西进发,先后到达过秦州、成都、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766年到达夔州,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在夔州居住一年,这样算来,诗人在外漂泊已长达8年之久,所以,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情感基础的。正因为这个原因,诗中的这种情感读来份量也就特别重,感染力也就特别强。
3.孤独孤苦之情。“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这种情感的直接写照。而事实上,诗人的这种情感也是有着坚实的生活依据的。诗人大概是760年到达成都的,768年离开夔州到达湖南,这期间,唐代诗坛上耀眼的明星,同时又是诗人仰慕的大诗人李白于762年去世,765年唐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杜甫的诗友高适逝世,同年,杜甫的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也暴病身亡;与此同时,杜甫与仅有的一个弟弟、姐姐也失联十几年,这些情况加起来,让诗人倍感孤独凄凉,孤苦无依。
4.百病缠身之苦。据史料记载,这个时候的老诗人患有多种疾病:糖尿病、肺病、风痹;同时牙齿半落,耳聋眼花。诗中的“百年多病”正是指这种情况。
5、忧国忧民之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的政治追求,可是这种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时候可以说都落空了。虽然如此,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却始终流淌在血液中,这种情感就是在诗人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也不曾消减。诗人的绝命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还这样写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这就是杜甫,至死也没有忘记战乱中的国家、百姓、亲友。
诗人的这种情感在《登高》中依然显著地体现了出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是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写。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略说说当时唐王朝的现实。763年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可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回纥人和西边的吐蕃人却乘机侵占了唐王朝北方和西部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一段时间还攻入长安,致使唐王朝的中央政府向南逃跑。地方上呢?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大衰,地方军阀乘机割据,发号施令,中央政府有时形同虚设。杜甫入川的这几年,四川一带的军阀就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盘剑拔弩张,各自为政,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面对这种形势,作为一生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杜甫,能不忧虑吗?
事实上,诗人的这种忧虑之情在他同一时期创作的《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作中皆有体现。比如,《秋兴八首》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等句,《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等句,都明显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诗人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
三、章法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登高》的章法表现为严谨整齐,错落有致。严谨整齐主要体现为诗歌的前两联和后两联所使用的笔法上。诗歌的第一、二联用的是描写的笔法,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诗歌的第三、四联用的是叙述的笔法,以叙述为主,但述中有情。
错落有致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颈联、颔联和尾联的对应上。
我们先说首联和颈联。首联所写的景物上句以“猿啸哀”为主,颈联所述之事上句以“常作客”为主,首联所写的景物下句以“鸟飞回”为主,颈联所述之事下句以“独登台”为主。对应一下,首联的“猿啸哀”对颈联的“常作客”,首联的“鸟飞回”对颈联的“独登台”。这样一比对,我们就会发现,“啸哀”的“猿”其实就是“常作客”的诗人,“飞回”的“鸟”其实就是“独登台”的诗人。可见,诗歌的写景同叙述结合得多么紧密。
这种特色,我们在颔联和尾联中同样可以看到。颔联上句中心景物是“落木”,尾联上句中心事件是“霜鬓”;颔联下句中心景物是“长江”,尾联下句中心事件是“酒杯”,这样一比照,颔联写景和尾联叙述之间同样是关联紧密。
综合起来看,这种章法结构使诗歌的描写与叙述、景物与情感相互照应,相互映衬,从而使写景更具针对性、情感性,叙述更具回应性、形象性,全诗的艺术性、感染力、形象性也更加鲜明、突出,魅力无限。
四、格律精严工整,通首皆对
《登高》精严工整的格律主要体现为通首皆对,当句有对。回顾一下这首诗的四联:第一联两句即对仗,中间两联四句更不用说,尾联两句同样对仗。不仅如此,诗歌的第一联上下句居然还是句中对,比如首联上句的“风急”就对“天高”,下句的“渚清”就对“沙白”,这种当句有对的情形,在律诗写作是很难见到的,可是老杜的这首诗却让我们大饱眼福,真可谓大家手笔,非同凡响。
杜甫晚年总结自己写诗的经验,说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可以说,正是这种“细”字精神,使诗人的这首《登高》在格律上登上了古代格律诗的巅峰,令后人玩味无穷。
五、字法精准老到,出神入化
杜甫的这首诗,锤词炼句,精准老到,出神入化,可以说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首联中选用的“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既具有强烈的动感、紧张感,又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清冷感,读来感染力极大。颔联中选用的“无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滚滚”,既给人空间的广阔之感,又给人时间的绵长之感,同时又充满苍凉悲壮之感。颈联中选用的“万里”“百年”“悲秋”“多病”“常”“独”,除了具有时空的广袤、永恒之外,还有情感的悲凉、孤独,读来感染力特别强。尾联中选用的“艰难”“潦倒”“苦恨”“新停”“霜鬓”“酒杯”“繁”“浊”,厚重深刻,韵味绵长,读之让人不能不为之动情。
杜甫在锤词炼句上曾有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观这首诗,真正是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