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万众一心”
在军事思想上,有这样两句话:“万众一心”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后面这一句是岳飞将军提出来的。
网络上对这一句的解释是:运用的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现多指优秀的指挥员能根据客现形势变化来进行指挥。
但是南公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
南公的意思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能理解为“山人自有妙计”。它与“万众一心”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都强调思想、信念的统一、团结一致。
这才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道理。
2、“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里的“无为而治”,经常被误解成:当领导的就应该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用干。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无为无不为。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制其机先(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找出问题的根源)。当领导的,已经在一开始洞悉了事情的流弊,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不会再出毛病,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南公举出当年自己的例子。
南公问一位当保安副司令的朋友他们那个地方哪儿来的那么多土匪。
朋友说,如果土匪都剿完了,我们怎么办?
同样的,曹操为了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培养出来一个假想敌——刘备。
这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对“无为而治”的误读和滥用。
这样的“无为而治”是了不起的:“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不战而屈人之兵”。
3、《春秋》与“德”
为什么孔子写了一本历史书叫做《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呢?
因为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长度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而在春分和秋分的时候,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也不冷不热。
所以历史学家认为评判一个时代政治的好坏,可以放在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称一称。
四、乱世之春秋时代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这是孔子在《易经》里所写的一句话。
这句话暗含的道理在今时今日同样适用。
也就是说,当出现一个已经让人无法接受的、肉眼可见的坏现象、坏结果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只是当初并没有加以留意、并意识到如果不改正后果的严重性。
类似的哲理还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飓风起于萍末”。
南公说,孔子是想用这句话来说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几乎没有偶然。
也可以理解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初种了那么多恶因,必然会有收获恶果。所以真正的防范于未然,是一开始就不要去种恶因。
之所以认为这些后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偶然的,是因为我们的智慧不足,思维不出来那条实际存在、却用肉眼看不见的事件发展脉络。
孔子之所以要写《春秋》,就是因为春秋时代社会风气太乱了,大家争权夺利,文化衰败。孔子想教化民众权利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五、圣人也势力吗?
1、儒家思想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南公的一位忘年交曾经为此感到不平,他对历史表示怀疑,他认为凭什么只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成功的人呢?不成功的就没有圣人吗?没有可以推崇的吗?
南公说,其实孔夫子有他的道理。
有道德思想,而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
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
尧舜禹汤文武周王时代,讲究“德”字。而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再次一等的,就只是些偷鸡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