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为主的想法就像初次见面时的偏见一样,会让你失去正确的判断,从而错失或遗憾。但是这种情况又总会发生,因为,大部分时候人们相信直觉和经验。而每次能幸免于此,都会啧啧叹息其缘分之妙,就像《我们俩》中这两位。一个房东,一个租客,一个是院中冷清的老太,一个是鲜活奔走的女大学生。
之前被人安利过这部电影,却由于各种不巧而一直选择视而不见。怕过于俗套,怕赚足眼泪,怕让人失望。但是,幸好,我终是撞在了这个枪口上,心甘情愿,喜上眉梢。
对悬疑紧凑的剧情拍手叫好,对纯情至人的爱恋感同身受,对豪情壮志的崇敬油然而生,对打动人心的真挚铭记珍藏。因为所有好的作品,都值得口口流传,值得被人记住。大电影有它的纵横捭阖,小电影也有自己的温情细脉。
冬天的街上,小马(女大学生)骑着老式自行车,裹着厚重的军大衣穿梭来往准备找个租房,肩上落满了飘雪,带着黑色的口罩,刘海盖住的脸上只露出了那对灵动而倔强的眼神,这是与孤寂的四合院形成截然对比的标志,也是不融于此,早晚要离开这的暗示。
人的一生,总是要停留很多地方,离开很多地方,才会成长。
一个破旧的四合院,两个初次相斥的人,一次春夏秋冬的轮回,就变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因为我也是个俗人,所以,动情于这平淡的陪伴,感动于这情感的渐浓。
一个是唱着怒喝冲冠凭栏处执拗的老太太,一个是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的求学小姑娘,一个是老当益壮,古怪孤独,一个是年轻朝气,坚韧能干,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输。从掐嘴互怼到后面互助为伴,融为生命中重要的陪伴。
对外在抱有警惕是最初的本性,所以,相互关闭,相互抵触,对一切计较,对所有权衡。
小马住在这个条件一般的四合院里,冬天洗个脸还要用热水浇开冻住的水龙头,安一条电话线还要和老太死缠半天,说好了多于30块的话费由自己出,但有一天回家后,莫名其妙的电话线被掐断了。她们的冲突来自于双方的不愿退步和相似的不肯低头。
快过年的这几天,不回家的小马把这个冷清的院子装扮的张灯结彩,这鲜艳的氛围一洗往日的无人问津。一张300多的话费单让老太气恼极了,误以为是小马借机打的长途,瞬间把院子小马装的那些灯笼,对联给扯下来了,一片狼藉。而到后面知道误会了她,在大年夜那天对着冷掉的年饭等着她直到半夜。情感从那时有了微妙的变化。
从刚开始的咄咄逼人到后面的日常陪伴,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小马折腾回来直接抱着老奶奶起床,换衣服,晒太阳,洗头,给孙子打电话,甚至是吃药。老太太说吃过了,小马说拍个假装吃药吧,老太太说不会。还说每天是睡醒了吃,吃饱了睡,每天就希望来个收破烂的或是走错门的,还能说说话,不然语言功能该退化了。临了还嘟囔着要小马给拍片费,说没有钱,你瞎折腾我干嘛。
年轻时,当过兵,骑过马,救过伤员,偷过假烟,好一个巾帼老太太。能说出沉不住气,憋不住屁的豪语,当小马想要好言不给话费时,“别这样,算了吧。”她也能计较这三毛钱,不罢休,“三毛,干嘛算了。”
老太太能被气的假牙掉出来,揪着心口疼,也能高兴时自己不请自来去小马租房里看看,也会关心八卦她的男朋友。有亲人般的爱护,也有朋友间的直率。
坐在炉子边烤鞋垫,搬个凳子去院里晒太阳,用拐棍敲着玻璃窗,懒得跑了就吆喝着,小马,小马,看着新鲜的海报还不习惯,失眠了好几晚,呵斥小马上房掏鸟窝,遇上雨天,还要去楼顶修补踩坏的瓦片。
就这一个冷清的院子,从厚雪到开满牵牛花的春天,从短袖到落满黄叶的秋天。两人早已从开始的互不退让到握手言和,早已从租客与房主的关系升温到亲人般的陪伴。
难得有从始至终,而途中某一阶段的遇见就已经是万幸。半道上的出现总会以离开为结点。有一天,当老太太终于愿意把厨房贡献出来时,小马却要搬家了。
虽说本就是一场路过,总有分开的时候。但是当这一天来临时,倔强的老太太都不忍心说道别。假装睡在床上,听不见窗边的敲打声,连翻身都不愿动弹。是不是所有的分别都是这样,以为没有郑重其事地说过,就总有下次再见。
小马走后,老太太就病倒了。把四合院留给了即将结婚的孙子,自己一人住到了偏远的老家。
小马坐车从远方赶来,病重到说不出话的老太用双手紧紧握着她的手,这时,手心力量的温暖比什么都传播的要快,是珍重,是不舍,是感念。
电影最后一幕,小马回到了曾经住过的院子。人也走了,房也空了,贴着喜字的院子,比第一次更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