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食、色性也。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最美的美食,最独特的人文风情,让全球人一领中华美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的确是不同凡响。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也是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每个炎黄子孙对其都有着美好的回忆。每每春节来临之际,各家各户扫洒庭除,张罗美食,用一方水土的独特方式迎接贺岁。
在除旧立新之际,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春节到来,每一方水土用着自己的一方风情来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
历史悠久的北京城有吃冰糖葫芦,灌肠之说;生性洒脱的新疆人有吃手抓肉,架子肉之说;淳厚的陕西人有吃牛羊肉泡馍,食饺子宴之说,沿海的福建地区有吃年糕,薄饼之说;而在湿热的广东地区,“老广”们新年里必少不了煎堆油角这两样美食。
广东有句俗语:“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
于是,在新年里吃煎堆油角就成了当地人的传统习俗,一幅幅一家人围着一起吃煎堆油角的画面就刻在了每个“老广”的脑海里,成了过年里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煎堆的历史悠久,因其制作简单,口感独特与美好的寓意而深受广东人喜爱,因此尤爱煎堆的唐人王梵志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贪他油煎追,爱若菠萝蜜。”短短两句诗道出了对煎堆的喜爱与贪恋之情。
而油角,又称角仔,每个地区的叫法都有所不同,各地的口味也自有其不一样的风味,有咸有甜,馅料不一。
在潮汕地区,油角又称为酥饺,馅料是芝麻瓜条花生,正如其名,味道甜而不腻,脆而酥爽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小吃。酥饺呈金黄色,形状像个鼓涨起来的荷包,寓意着来年的日子像只酥饺一样——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酥饺不仅好看,好吃,寓意美满,而且制作方法十分简单。皮所需材料为面粉,鸡蛋,油,水,而馅所需材料为花生、芝麻、瓜册。
首先,皮必须是自家做的,味道才够。将面粉,鸡蛋,水加到一起揉成面团即可。这个过程要注意,油若是加多,皮炸起来会较酥脆,蛋加多了,会有香浓的鸡蛋味,但炸的过程会出很多泡,所以油和鸡蛋的量一定要拿捏好。
揉面团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极大的体力,一定要吃饱了有力气再开始揉面团。
其次,是准备馅料的过程,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花生需炒,炒后去皮并打成碎末。而呈块状的瓜条,也需打成碎末。花生与瓜条一般是采用菜刀剁碎,颗粒要大小适中。最后,将瓜条,芝麻与花生放在一起搅拌均匀,馅料做成,一股浓厚的花生与芝麻味自扑鼻而来。
芝麻有黑白品种,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芝麻。而瓜册又是什么呢,瓜册也称瓜丁,瓜条,以冬瓜瓢肉为原料,加糖蜜饯而成。瓜册作为一种糖料,深受潮汕百姓喜爱,其外观晶莹剔透,味道清甜爽口,多食可润喉清肺。瓜册剁成碎末与花生,芝麻共食,既香糯爽脆,又有清甜可口之感。
揉好面团与备好馅料后,檊皮的工作就可以开始啦。如果没有面檊,可用啤酒瓶代替,取一小块面团檊薄皮,檊皮过程记住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既要保证厚度适宜,又要保证面皮的厚度均匀。
在家中找一个圆形杯盖,将檊好的皮印出一个个圆形饼皮,像包饺子一样将馅料放进面皮,捏出好看的花边,这样饺子就做好了。
将包好的饺子放在油里进行油炸,任凭饺子在锅里自由地翻滚,炸到金黄色泽,就是酥饺的最佳颜色。捞出来的酥饺香脆酥甜,美味可口。但是,由于刚打捞出来的酥饺仍带有余温,脆感不足,要想吃出脆感满满的酥饺,那就需要再耐心等候。
将酥饺放置在阴凉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酥饺更具有脆感,一口咬下去“咔滋咔滋”响,浓香的鸡蛋味,花生和芝麻味顿时充满整个味蕾。
热情好客的潮汕人喜好分享,美食也不例外。家乡有个优良传统,做好的酥饺,要先让长辈享用,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也要相互赠送一些,剩下的留到过年时请客人。
记忆中,每次新春佳节回到家乡,村里的邻里好友总会上门送上一盘刚做好还冒着热气的酥饺。一盘酥饺,会心一笑,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因为酥饺本身就是最好的祝福。
每逢正月前几天,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裳,带上好心情,怀着满心的祝福到邻里之间,亲朋好友的家门做客。
男主人负责煮水泡茶,为前来的客人泡一壶上好的功夫茶,女主人负责准备佳肴,端上一盘自家做的酥饺。一群人一边喝茶一边吃酥饺,聊着家常,嘴上挂满着笑容,一幅其乐融融,优哉游哉之图景让人倍感温馨。
那,准备好了吗,要上酥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