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一层意思是指自己不迷惑了,想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另一层则是指自己内心笃定,不会再受外物的诱惑!鄙人正好到了不惑之年,刚好理一理自己感悟,以作存念。
一、凡事多为因果
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是指菩萨明白因中有果,只需担心“因”的好坏。凡人恰恰相反,过度关注结果,却不知追根溯源!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其实应该把控过程,接受结果!谋定而动,在过程中尽心尽力,对结果坦然接受,不管好坏!因为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亦是无法逆转的。
比如,小孩不小心摔坏了杯子,这是果,平时你教导他的做事小心,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是因。再比如,我们有个跑步群,每个月底会盘点当月的跑量,如果平时每天总被惰性压制,跑的少,自然月底就没有什么跑量。
所以我们应该多以因果的思维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反求诸己,才能有好报有福报!
二、沉默代表反对
当你跟某人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如果没有接话,甚至把眼神移开,八成是反对你的说法。但他为什么不说出来呢?也许是因为:
1你级别高或年长,不便反驳。
2认为你冥顽不顾,放弃了对你的劝说。
3觉得这件事争辩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下次遇到对方的沉默,可以考虑是否该转移话题了。
三、静听多问少讲
与人聊天时,首先要认清自己在这次的聊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老师、学生或是同事。应该怎么听?怎么问?怎么讲呢?
静听
老师时:你要静心听清楚对方的问题,尽量理解对方的诉求,并复述一遍对方的话和你理解的意思,以确认是否正确,切记不要在对方刚开口说话你就在脑海中思考怎么回应。
学生时:要耐心听完对方的建议,快速整理,把你的理解说出来,跟对方确认是否有偏差。
同事时:对方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适时确认一下,待对方讲完,再发表你的意见;自己发言时,尽量言简意赅,切勿反复啰嗦重复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意思,或者是讲了半天没有主题。
多问
老师时:当有人向你请教某些问题时,一定要多问几个问题,以便了解对方的想达成的目标,目前的状况,有做过怎样的尝试,掌握的信息越全面,你的回答能更准确、有效。
学生时:当对方给予你建议后,可以多问问他的思维逻辑,以后便能举一反三。
同事时:可能对方只是希望你当个听众,那就多问几个问题,引导他发言,或是得意之处,或是伤心之时,让他得到全方位的情绪宣泄吧。
少讲
言简意赅!
四)慎承诺力践行
曾仕强教授讲《易经》时,说了个词叫“慎始”!我觉得应该还有“慎言”“慎行”。
言出而行为之始,即是一体,也是三步。
当今社会已经构建了强大的信用体系,经常信口开河,信口雌黄的人其实正在消耗朋友对你的信任,瓦解自己的信任城墙,缺失信用度的人将会举步维艰!
做出承诺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做不到的事可以拒绝或者不说出来,这样即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信用负责。承诺过的事情,不管是芝麻绿豆之事,还是拆墙借砖之事,都务必要做到!至于过程多曲折多艰辛,那都是你的事,自己去消化!
不要做那个总是说:找个时候我们聚聚。然后几年过去了也没安排聚会的人。
信用之墙筑造于点滴之事!
五)劝人不可则止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孔圣人在2500年前就总结出来了!大意是:朋友若有过失,可以尽心尽力的劝告他,引导其改变,但朋友若无动于衷,你也就可以停止了,不要自讨没趣。
应该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改变,一定是他自己内心想改变了,而不是因为你的劝言!反过来,我们要有一颗自省的心和开放的头脑,同时保持学习的热情,以谦虚的姿态面对不同的声音,才会一直在通往优秀的路上!
六)拒假话讲真话
讲假话的时候很累,以后要回想有没有讲过这些假话,为圆这些假话而编造更多的假话更是累上加累!何苦要受这份累!
讲真话不光是做人的原则、修养,也是一种高自尊水平的心理状态。
人为什么会讲假话呢?
1是吹牛。大话讲习惯了,怎么舒服就怎么讲,倒是没有恶意。
2是为了利益。有目的性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是人品有问题。
3是为了面子。自尊水平偏低,打肿脸充胖子类型。
季羡林说:“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不一定把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但保证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要做到不用担心自己有没有讲假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自己讲过的话都是真话!
七)如何靠近中庸
中庸之道是论语的主旨,何谓中庸?
中庸就是“合适”!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动作,完成每一件事情都要拿捏好合适的点,掌握好合适的度,过和不及在中庸的两端!
如何做到合适?以下几点要知道:
1. 了解自己所处事件中的重要性。对自己的角色应该有个明确的认知:次要的,重要的,核心的,说适合其位的话,不要过分,也不要遮掩!
2. 了解你在对方心中的分量。不管对方是你的老师级,学生级或是同事级,要知道你在他心中的分量,以给出选择,建议,商量的方式输出内容,确保最终他能采用。
3. 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阶段。在事件不同的阶段你要发挥不同力度的影响力。形成决策之前可以畅所欲言,据理力争,形成决策之后只能战术微调,努力达成!
这个度很难把握,有个小技巧:可以想象把自己抽离出来俯视自己,以及所处的环境,人物,以旁观者的姿态来观察,思考,多刻意练习,会日渐熟练!
在结尾处,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此生的追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