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俗称白毛病,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是由羽衣草单囊壳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草莓上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尤其是在保护地草莓栽培中发生严重。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根除,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植株早衰,果实腐烂,被称为最难缠的一种病害,常常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危害症状
叶柄染病症状
发病初期会在叶片背面长出白色菌丝层,随着病症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并产生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
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成熟果实染病症状
幼果染病症状
发生特点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冬季大棚草莓生态环境正符合白粉病菌发生和侵染的要求。如果在深秋至早春(11月至次年2月)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十分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使分生孢子频频发生,反复侵染,暴发成灾。连作、未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偏施氮肥、植株嫩绿、栽植过密或通风除湿不当,均易诱发草莓白粉病,并且发病重。
发病时间
在保护地条件下,此病在11月至次年5月发病普遍,4月为高峰期。
发病原因分析
在病原存在的前提下,病害能否流行取决于温湿度和寄主的长势。温度、湿度是影响草莓白粉病的最主要因子,温度在15~25 ℃范围内,相对湿度高于80%时病害蔓延很快,表现为较典型的低温高湿型特征。基肥不足,土壤缺水,植株生长衰弱;或浇水过多,氮肥过量,密度过大,植株徒长;光照不足,通风通气性差,棚内湿度过大;高温干旱或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均有利于病害发生。而且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发生尤为严重。
防治方法:草莓白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控制”
(1)实行高垄栽培,加盖地膜,采用滴灌设施,避免大水漫灌,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摘除下部老叶,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可减轻白粉病的发生。
(2)当遭遇连阴雨、雾霾和雨雪等少日照天气时,每亩可用奥丰源烟影®10%百菌清烟剂400克,在棚内均匀布点,于傍晚密闭大棚后点燃,第二天通风换气,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3)结合草莓追肥浇水,在滴灌液中,每亩加入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毫升,随滴灌液进行滴灌,由于吡唑醚菌酯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药剂能传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将各个部位的病菌杀死。
(4)也可在白粉病发生初期,每亩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20克,兑水20~30公斤,选择在下午对茎叶均匀喷雾,也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危害和蔓延。
(5)保护地一定要做好清棚工作,防止前茬留下病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老叶、病叶、病果及时地摘除拿出棚外,集中销毁,避免病菌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