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华东沿海某小城,县城在两三年前终于成了地市的一个区,成功成为了地市规划图上的后花园——依旧是没有工业没有经济发展的样子,生活环境倒是很好,特别适合大城市的人过来养老。
我现在坐在家里的餐桌前,不远处的阳台上,下午的阳光灿烂耀眼,我晒了被子,可想而知今晚睡觉会很温暖。客厅里放了个蓝牙音箱,我一个人在家里,感觉有点空荡荡,在小小的有空调的温暖寝室里呆久了就会不太习惯家里,于是一直放着音乐。
刚才看了“勿以类据”公众号的一篇关于前阵子北京交通大学学生自杀的文章,《做题家为何去死?我们在他的遗书里发现了……》。文章从小镇做题家的角度剖析了一下这件事,感觉写得还挺有道理的,平时从未细想,但是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小镇做题家”们很容易左倾,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靠做题来到精英城市求学之后,”才发现做题换不来口才、视野、领导力和竞争的勇气,才看到不同的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他们清晰地感觉到城乡和阶级的分化,于是迷茫,于是自嘲,于是从不知所措中转向政治和宗教信仰,让无处安放的心灵有个可以寄托的地方。
一、我是一个小镇做题家
我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从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拿回家数学语文双百分开始,我的学习没有让父母操过心。考试诚然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但是它也是年幼的我扬名立万的战场。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外面一切的纷纷扰扰都与我无关,别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了,就是风声雨声也全都被读书声掩盖下去。我所在的大环境是个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大环境,确实不少同学家里是做生意的,也有“你们学得再好又怎么样,以后还不是给我家打工”这样的心思,但是每一次考试之后被表扬的还是考得好的同学。考得好就是最好的。
我也有所有小镇做题家都有的坏毛病。我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我与这个世界、这个生活的隔膜,说不清是为什么,可能是从小爸妈保护得太好,我遇到的人都太好,我对于生活没有很深切的感知。一直到现在,在我已经硕士二年级的今天,在我已经在大上海生活了快六年的今天,我还是觉得自己与生活格格不入。不过我后面会讲到,我已经和自己和解了,我觉得这个格格不入没有什么关系。
那篇公众号文章中管这个感觉叫“真空”,“接受外界的灌输,忽视自身的感受,也忽视他人的感受”,说得特别好,简直说出了我一直想讲但找不到词的感受。在“小镇做题家”顺风顺水的前十八年里,只有很偶尔的时候“会为突然显化的自我感到迷茫”。
二、我是一个悲观的小镇做题家
我一直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
在我埋头做题的生活之余,我唯一的爱好是看书。大学之前没有智能手机,我一般在假期里去图书馆借言情小说看,其余时候就看名著。
看书最大的坏处在于多想。
我清楚地记得我在看完《全球通史》的上册的时候内心突然涌现的绝望。人类诞生的几万年,在文字记载的文明开始之前,那长长的几万年被压缩在一本书里。我看到人很聪明,改良了生产方式,于是食物更多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当人变得更多的时候,聪明人又想到新的办法改良生产方式,于是又能够养活更多的人。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所以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就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于是人类社会继续发展。我们人类总是自傲于自己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但是归根到底目的是一样的,这些文化的诞生,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
人与动物没有不同,人类发展没有意义,我的存在没有意义。
这是我当时绝望的原因。人生一眼能看到头,连人类社会都一眼能看到头,历史浓缩之后就是这么残酷,让人连自欺欺人的力气都没有。
我莫名其妙大哭起来,家里人全都一脸莫名地看着我。妈妈说:“这就是你看得太多,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缘故。”
也许就是袁隆平爷爷让我们吃得太饱了,才有力气胡思乱想。
小镇做题家最大的麻烦在于我们的父母对大城市没有什么了解,对于大城市的工作机会、生存方式没有办法给我们提供意见和建议。我们只能自己摸索着往前走。
在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本心是想读中文的,但是分数不够高,够不到北大中文系,分数又太高,其他学校的中文系就太浪费了。最终野心勃勃地想,那就读个热火朝天的金融好了。
本科第一年,我非常积极地投身到大学生活中。学生会、社团、兼职,我都体会了一遍。本科第二年,我发现身边开始有同学去实习的时候,我开始慌了。
我没有想好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根本没有想过我已经应该要开始为工作做准备了。
当同学问我:“你之后要出国留学吗?”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
本科二年级是我最受挫折的一年。这一年我没有好好学习,成绩一下子掉下去,我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干什么,只看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大二的暑假,我去一家房地产公司实习。一起实习的同学大方自然地向领导要活干,穿着精致的职业装风风火火地穿行在公司里。我战战兢兢,像个怕生的小动物一样缩在自己的工位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我可以感受到上海同学对这样的环境的习以为常。去公司旁边的商场吃午饭的时候也是这样。我想要后退,但是不可以,我跟在他们身后,心里安慰自己,还好我还是个大二的小朋友。
但是我迟早有一天不是小朋友。我迟早有一天要对这样的生活游刃有余。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我在寝室里崩溃大哭,埋怨父母让我选择经济金融专业,后悔自己没有读中文。
三、我是一个幸运的小镇做题家
其实我也知道,这个专业是我自己点头答应的,其实也是我自己的选择,怎么能够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去呢?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其实在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感觉不到自己是个小镇做题家。可能是因为我被分到了一个全是小镇做题家的寝室里。
我的本科室友来自相似的家庭,虽然天南海北,但是意外的相似——富裕的沿海省份中落后的小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宽松的家庭,古灵精怪又很好相处的性格。
我在这个寝室里如鱼得水,不用被来自大城市的同学打击,反而可以一起仇富;也不用照顾家境不好的同学的心理,可以一起吃一起玩。
更妙的是,我们整个寝室都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小镇做题家,因为室友们都挺胸无大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能够与自己和解,也是多亏了我有这么好的室友。要是我一直在一个特别焦虑紧张的环境里,那我也不敢保证自己现在还在不在人世。
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我选择用看小说逃避。对于无法发泄的痛苦,我一般就写下来。
我不知道那些愤而自杀的年轻学子是在哪里寄托自己的心灵的,但是我觉得写作确实是个好主意。
我后来发现,如果真的不想出去工作,那就不工作,我完全可以继续读书,然后去大学里当老师,或者读书读到无书可读的时候去研究岗。
不是所有人都要八面玲珑,不是所有人都要有领导力、有口才、有远见和开阔的视野。我不想与人打交道,那就做研究。没有人规定我读了这个专业就必须去金融行业。反正当初如果读中文,现在也是当个科研狗。这样想想也没有多大差别。
如果大环境是个焦虑紧张的大环境,那就后退一步,退到自己的世界里。我现在也觉得自己与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好像也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反而让我更容易静心学习和研究。
坚守内心世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落脚的位置,然后我与自己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