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阅读教师如何运用和发展教育假设
观课议课是组本研修,不是上了一节课就结束了,而是想把一节课当成一个案例,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
例如: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备课前有自己的考虑(指导学生阅读,要以读带悟,不必条分缕析),这位老师认为教育假设是(课堂应该书声琅琅),他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如何让学生大声读课文),在课堂上他的教学行为是(让学生齐读课文,即使含有哲理性的文字也是齐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一起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老师提问学生,大部门学生回答不上来,甚至记不清楚老师的答案!(学的效果)
这是一节课,我们可以分析,要以学论教,倒推!根据学生的效果并不好,考虑原因:没有读吗?为什么没有找到答案呢?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或者“顺瓜摸藤”。学生读了,仍然不会,不要从是否专心考虑。考虑阅读方法,朗读后立刻回答问题,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学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结果不好。为啥学生不默读呢?因为老师让齐读呢?这个时候观课者不要直接告诉授课者默读的方式,这属于“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要引导授课者发现自己教育假设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为什么不采用默读的阅读方法呢?”
让授课者回答,发现授课者没有区分朗读和默读,认为书声琅琅才是读,没有意识到沉思默想也是读。
继续对话,让所有人明白“悟情和悟理,悟理的文章阅读更有效,悟情的文章可以朗读”“无声为阅,有声为读”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教师会构建新的教育假设。
悟情悟理的文章,阅读方式不同。先提出思考的问题,提示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实现悟理的目标(教学方案),他会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五到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学行为),学生会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批注(学的行为),学生就可以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样一个观课议课的过程经历了从预设到实践,再到反思,然后进入新实践的过程。这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改进有极好的作用。
能够清晰的表达教育假设的依据和陈述教育假设过程的老师,是对教育有研究,负责任的老师。
教学之前有假设,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能不断反思和调整假设,提升假设水平的老师是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教师,我们的教学生活也是一种研究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