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貌似已经不流行岁月静好的感慨了,生活中充斥弥漫的是焦虑。最近,燃爆朋友圈的热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引来不少话题,不仅有韩寒的"怒怼",也有文章中所说的“同龄人”胡玮炜的表态,“别为了流量,扭曲了价值观和美好生活”。
一篇文章带来诸多的争议和讨论,不仅让人想起英国经济学家阿兰·波德顿在《身份的焦虑》的一段话:“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道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焦虑。”我应该是谁,该往何处去?类似的忧虑让人对生活困惑不已。
02
朋友小美生活在小县城,除了大学四年在距离家乡三百里的城市就读之外,一直生活在所谓的十八线小城。在很多背井离乡打拼的同学看来,小美有房有车,朝九晚五的生活就是岁月静好的模样,可是小美却永远像祥林嫂一样念叨着无尽的焦虑。
看到网上有人高价买学区房,有人辞职带娃旅游长见识。小美在朋友圈感慨:"怎么办呢,我也买不起北上广的学区房,娃最远去的就是五十里外的外婆家,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别输在起跑线,怎样才能让孩子周游世界增长见识啊?"
接连几天,她会为此念念叨叨,表现的无比焦虑,似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在为没法改变的现实焦虑不安。
事实上,因为城市很小,县城最好的学校都在小美家一公里范围之内,她住的是实实在在的学区房,孩子上学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每年年假,小美都带娃出去旅游,虽然不能周游世界,国内游根本不成问题。
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喜欢看着遥不可及的生活让自己内心溃不成军,硬生生的让平静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焦虑也应当是从眼前生活引发,生活在十八线小城,忧虑买不起北上广的学区房;拿着几千块的月工资,焦虑孩子没法周游世界......纯属杞人忧天。更何况,幸福生活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
03
毛姆的小说《刀锋》描述了拉里的故事,一个本可以成为"人生赢家”的美国青年,只是却到处闲逛,不务“正业”,最后靠开出租车度过自己的余生。
德国大妈海德玛丽·施维尔默(Heidemarie Schwermer)放弃工作和财产,用20年时间证明:没有一分钱的生活,也可以很快乐!
美国女教师玛瓦·柯林斯(Marva Collins),拒绝担任联邦政府教育部长之职,在芝加哥的黑人聚居区,从事了半个世纪的小学教育工作,让每一个“混世魔王”都转变成了勤奋好学的学生。
无论是小说中还是现实中,过得快乐平和的人,也有过焦虑和矛盾。德国大妈海德玛丽·施维尔默也有过恐惧、焦虑,担心自己饿肚子,但最终想出了解决之道,一步步地向前走了下去。生活通透的人从不受困于焦虑,也不以他人的眼光和标准衡量生活。
04
主流媒体对争议文章做了如下回应:"在每个人的坐标系中,需要超越的从来都不是同向而行的同龄人,而是一个个标注成长的过往节点,是属于过去的自己"。
做为普通人,我们需要知道自身的焦虑是追求"成功的标准"所致,还是来自生活中需要应对的困难。叔本华说:"无论何时,每个人都确实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焦虑或者担心或者困苦,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舱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但是莫名的焦虑只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灰暗,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努力过好眼前的生活,就是王道。